1979年4月全國范圍內首先在上海市崇明中學試行體育加試,1992年,原國家教委體衛(wèi)司印發(fā)《初中畢業(yè)生升學考試體育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1998年開始,全面實施體育考試。至此,這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體育中考改革已走過了二十多年的歷程,也得到了廣大體育工作者、學生、家長的支持以及社會各方面的積極肯定,中考體育利多弊少已成為一個共識。然而在其發(fā)展史上也凸現(xiàn)出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考“老三樣”,多年不變;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的應試現(xiàn)象等,嚴重影響了學生身體、心理的全面發(fā)展,演奏著與新課程標理念不協(xié)調的節(jié)拍。我們要重新審視的中考體育制度,進行改革與完善,這才是最關鍵的。在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05年的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明確指出: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體育制度千萬不能丟,如果丟掉了,學校體育就要大倒退,因此體育中考制度的改革與完善勢在必行。
一、完善體育中考的管理制度
1.撥出體育中考專項資金
由于體育中考需要單獨組織,涉及場地、器材、監(jiān)考人員多較大,而目前部分地區(qū)中考考試費中沒有體育學科考試費,這也是困繞各級教育部門的問題,為了減輕包袱,只能另辟蹊徑。因此,作為學生升學考試的一門學科,測試成績計入學生升學考試總分,測試費用應按升學考試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與文化課科目考試一起收,盡可能將測試所需費用由組織教育部門專門安排,不要向學生收取,確保做好體育中考測試的經濟保障工作。
2.走出集中統(tǒng)一的框框,步入靈活分散的格局
目前,大部分教育部門采用集中縣城或分大片統(tǒng)一測試,這樣每年考試就是“多數(shù)人圍著少數(shù)人轉”的不協(xié)調局面,容易造成“意外事故”,不利于學生成績正常發(fā)揮,不利于面向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的貫徹。為此,必須打破這種統(tǒng)一模式,采取送考到校或就近送考的組織形式,減少以往全縣考生上縣城進行考試的舟車勞頓之苦,大大減緩了基層學校工作負荷,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加上在本校進行考試,場地熟悉,形成良好的主場優(yōu)勢,學生可以象平時練習一樣進行測試,相信學生們會考出較理想成績。
3.加強考場制度管理
測試前,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出臺科學、嚴密、務實的一套制度,對監(jiān)考人員的嚴格管理和考場紀律的嚴格要求。堅決杜絕徇私舞弊、弄虛作假行為,為確保體育考試公正進行,可實行考點設立舉報站,校門設立舉報箱和“全封閉”考場的規(guī)定,除工作人員外,無關人員不得進入考場,由縣(市區(qū))教育部門負責組織實施,不允許學校自行測評。
4.調整體育中考分值和評分標準
按照國家教育部以及各地教育部門的規(guī)定,大部分省市體育中考有30分計入中考總分成績。由于分數(shù)的限制,使測試內容安排的靈活度降低,而難以施展。各地結合本地實際,調整為30~50分之間(2006年廣州市中考體育按40分記入升學總分),對分值的調整,目的就是為了更有利于學校體育的發(fā)展,讓更多的人參與體育、關心體育。試想將體育分定為10分,有多少學校給予重視;將體育分定為100分,那又有多少學校重視?兩者存在的問題不言自明。對新調整分值的計算,可以在各測試項目進行相應的調整。
新課標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面對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習慣,《標準》中項目評價標準是針對大面積群體而制定的,通過測試,大部分學生可以得到滿意的分數(shù)。現(xiàn)在各地的中考項目評分標準,基本參照原《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由于評分標準過于苛刻、不夠科學,原標準很難適應于現(xiàn)標準,有的評分讓大多數(shù)學生望而卻步,許多正常學生長期堅持鍛煉,可是還是很難得到自己滿意的分數(shù),甚至是零分。這不是與新課改背道而馳嗎?為此,各地區(qū)教育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因素,盡可能周全地考慮大部分學生的體能情況,科學、有效地做出相應的調整(降低或升高)。
二、繼續(xù)照顧特殊生
學校教育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平等民主地對待學生,不能歧視任何學生,哪怕是有的學生有生理或者心理的殘疾。由于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體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很大,他們不應該因某一方面的不足或欠缺而受到他人不平等的對待,甚至冷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可以使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習的動機,促進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如四肢殘疾的學生,屬于社會特殊弱勢群體,由于身體的缺陷,給他們的精神帶來了沉重的壓力,給學習、生活帶來了困難,不能享受正常人的快樂,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又如小胖墩多具有遺傳因素,也有社會方方面面造成的后天因素,沒有哪一位學生愿意把自己變?yōu)橐粋€“肉球”,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受害者,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特殊生”進行適當?shù)卣疹櫋H缫虿。圆 ⒓膊 ⑼话l(fā)事故受傷)、身體發(fā)育異常(如侏儒癥、肥胖癥、畸形)和喪失運動能力的殘疾學生,可持相關有效證明,按要求給分計入中考總分。
三、《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登記卡》和免考記錄帶入學生檔案
1)學生體質健康卡記載著學生初中三年的體育綜合情況,為今后升學、就業(yè)提供了一個參考依據(jù),每一位學生都希望自己的體質健康卡中的成績是優(yōu)秀的。原《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在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時,必須上交作為檔案,否則不能進入高一級學校就讀。這樣一來,學生在三年的學校體育中,好比有一雙眼睛在時時監(jiān)督,促使學生認真地上好體育課,積極參與各項課余體育活動,用來上交一份滿意的答卷。在新課改后,就沒有了這項規(guī)定,再則,若在體育中考中加入平時分、等級分方式,由于評價不公正、不科學,不好執(zhí)行。因此,重新實施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登記卡》帶入檔案,是非常必要的。
2)為了升學,為獲得較高的體育分數(shù)同時又免去在體育鍛煉上“花費”時間,特別是那些學習成績優(yōu)秀,體育成績差的學生,為了拿高分,自愿變“殘”,而獲取相應的免考分,于是乎假殘疾證、假證明悄然流行于中考體育中,有的地區(qū)開始逐漸升溫,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而將免考證明和申請記入學生檔案,會使學生的精神產生極大的包袱,影響到今后的高考錄取乃至某些工作單位的選人,雖然開具一個假殘疾證或假證明,可能一時沾了便宜,但勢必將影響學生的一生。
四、體育考試項目的設置
目前,全國體育中考項目基本以體能類居多,此項目具有技術動作相對簡單,并表現(xiàn)為周期性的多次重復。而簡單的重復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而終身體育是需要一定技能來保障的。眾所周知,我們在實踐原《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過程中,就遇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些男生測引體向上,一個都做不了,而他們選擇同類項目中屈臂懸垂,大都可以拿到及格,甚至滿分。同樣,有些女生(偏胖多)的仰臥起坐很難獲得最基本的達標分(30分),及格更是望塵莫及,而她們選擇同類項目中的斜身引體,大都能拿滿分。新課程其中一個基本理念提倡注重學生個體差異,作為中考體育重中之重的考試項目設置,應該讓學生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讓學生挑選適合自己的項目進行測試,設置項目趨向于科學化、合理化和人性化。
1.可操作考試項目
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和對學生調查,可設置項目的百分率在80%以上有跑、跳躍、投擲、球類,其中體能類占82%,球類占56%,說明跑、跳、投在項目設置中占主導地位。體育考試可分為以下五類:
(1)耐力類: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游泳、3分鐘25米往返跑(替代)。
(2)力量類:擲實心球、仰臥起坐、引體向上(男)、斜身引體(女)、屈臂懸垂。
(3)田徑類:立定跳遠、跳遠、三級蛙跳、50米、100米。
(4)技能類:籃球(半場來回運球上籃、投籃等)、排球(自拋自墊、對墻墊球等)、足球(25米繞竿運球、踢準等)、技巧、廣播操。
(5)綜合類:武術、1分鐘跳繩、踢毽子、地域性民族民間體育項目。
2.考試項目組合
考試項目選取類別要多,可以是體能、技能相結合,不要局限于體能類,考試項目不必太多,2~3個項目即可,基本上能反映學生身體素質、技能和運動能力。同時減輕了學生身體負擔和操作時的簡便。根據(jù)對國內外的了解和分析,有以下四套組合可供各地選用(以測試3個項目為例):
(1)3X:即三項均由學生在幾類項目中自選。杭州市2003年項目多達12個,考生可以選擇其中3個;2006年無錫體育中考三類計九個考試項目中,每類任選一項,每生共考三項。
(2)1+2X:即一個必測項目(或選一類興趣特長)加兩個自選項目,其中一個固定必測項目可以是身體機能、體能、技能;也可以挖掘民族、民間傳統(tǒng)體育資源的開發(fā),如武術之鄉(xiāng)滄州、云南貴州的竹桿舞、錫伯族的射箭等;也可以選擇自己的特長,如籃球、足球、排球等。如2006年蘇州考試項目有必測和選測兩類。
(3)2+X:即兩個固定必測項目加一個自選項目,方法基本類似于1+2X,不同之處是必測項目變?yōu)閮身棥?/p>
(4)4X-1:即四項均由幾類項目中自選,在測試完畢后,去除一項最低分,累計其中較好的三項得分。
3.取消有損公平的平時分、合格分
為了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平時的體育鍛煉,有利于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進行綜合評價,有些地區(qū)在體育考試內容中留出了空間,開設了“平時分”、“合格分”,由體育教師和校長打分簽字,因為事關“升學”,打低打高都有顧慮,加上因為升學率和關系網的多種因素,對學校和體育教師其實是種壓力。一位從事多年中考教務工作的老師透露:甲校的體育“平時分”幾乎沒有一個學生滿分,乙校則幾乎人人滿分,據(jù)了解,兩所學校的管理基本上在同一水平,為何體育成績反差如此之大,延伸到全國,這種情況還有多少如法炮制,值得我們深思。實際上“平時分”的設立本身是一種錯誤,就平時分的評分標準,也是抽象、模糊的,具有較強的人為因素(如關系好、親朋好友的子女等),平時分的“天平”難以平衡。實行體育“平時分”制度,同樣也要設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學科的“平時分”,因為其都是中考考試科目。甚至有的地方為了重視體育,采用“體育不合格不能升學”的規(guī)定,這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嚴重損害了教育的公平性。我們不能因為某一方面的成績較差,就剝奪其受教育的權利。取消“平時分”,令考試更為科學、透明,對廣大學生來說更公平、更公正。
五、出臺監(jiān)管、激勵政策
1)建立一套完整的評價學校體育制度,如評比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先進學校和個人、與年終的考核掛鉤等。體育中考作為其中固定量化項目,且占有一定權重,促進學校體育逐步走向規(guī)范。同時,要配套嚴格的監(jiān)管措施,制止、防止出現(xiàn)的浮夸、造假等不良傾向的存在。
2)加大對學校體育的資金投入,建設、購買體育場地、器材等硬件。有效地調動師生對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給學生一個舒適的鍛煉環(huán)境,讓他們更方便、快樂地進行身體鍛煉。體育中考功在千秋,需要在選擇測試項目、制定評價標準時遵循科學性、合理性、客觀性和地域性的原則,切實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不是單純考察學生體能或運動技能,而是兩者有機地結合。體育中考要真正成為加強學生綜合鍛煉的“促進劑”,不能變相成為學生升學的一道“門檻”。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問題的出現(xiàn),就拒絕了一個春天的到來。
(浙江省玉環(huán)縣坎門一中 3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