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北京海淀區(qū)前八家小學時正值六一兒童節(jié)前夕。2006年5月25日既是孩子們自己的節(jié)日,也是孩子們展示奧林匹克教育成績的日子。
海淀區(qū)前八家小學是打工子弟占學生總數(shù)比例較高的一所學校。在5月25日學校組織了“中俄友好奧林匹克國際日”活動。學校抓住了今年是中俄兩國政府確定的中俄友好年這一契機,同時融合學校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開展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開拓學生國際視野的奧林匹克教育。
前八家小學同樣致力于讓外來打工者的孩子們享受與北京市的孩子們一樣的奧林匹克教育。學校善于利用周邊的文化資源,學校鄰近北京語言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林業(yè)大學。在活動中,學校從北京語言大學邀請了長期與學校保持良好關(guān)系的來自俄羅斯的校外輔導(dǎo)員以及其他院校的代表,這樣就可使學生能夠與國際友人近距離接觸,學會與國際友人相處,學會并能夠運用一些國際禮儀。從全校來自全國23個省的孩子們能夠用四種語言呼出奧運口號就足以見證。學校立足國際,站在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角度,開發(fā)校外資源,補充自己的不足。這也可歸于奧運會帶來的大好機遇。
學校在營造奧林匹克教育的氛圍上下力氣,奧林匹克校園文化成為前八家小學的亮點。學校發(fā)動學生同教師一起動手,在校園建成了“俄羅斯園”、“國際園”、“中國園”,用彩色氣球,綠色樹葉裝飾園門,在這些園中,陳列著與奧林匹克有關(guān)的知識與故事,學生可以在玩中學,在學中感受奧林匹克。
奧林匹克教育的形式與內(nèi)容還在不斷深化和完善中,每所學校都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詮釋對奧林匹克的理解。舉行形式多樣的活動、展示多姿多彩的表演都是奧林匹克教育的形式。前八家小學采用了扭秧歌、武術(shù)、團體操、抖空竹、踢毽子、轉(zhuǎn)呼啦圈、歌舞表演、學校自編操等形式展示他們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成績。奧林匹克教育的形式創(chuàng)新通過這些項目與節(jié)目被這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又一次再現(xiàn)。其中一個節(jié)目是由來自不同省市的孩子用自己的家鄉(xiāng)話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這也成為學校突出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
前八家小學李金英校長談道:“這就是教育的力量!北京的奧林匹克口號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我們學校就是夢想升起的地方。我校外地學生的家長都是奧運場館的建設(shè)者,為孩子們上好每堂課就是支持奧運建設(shè)。在學校新開設(shè)的國際教育校本課程里,學生們在操作中仿佛親身參與了奧運進程,加深了對奧運的理解,也深刻的感悟到了自身的使命?!?/p>
在記者拍照時,很多學生積極地擠到鏡頭前,高興地說:“阿姨,我也想上報紙。”在奧林匹克教育中原來缺少自信的打工子弟們不僅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尊嚴。
(本刊記者/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