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逐步實施和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我們的體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新課程強調尊重學生個性,要讓每個學生的個性獲得充分發展。但是,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幾年來,我們對“農村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分層達標’”課題的研究和實踐表明:將“分層達標”教學與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走分層合作教學之路,可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開發差異資源,深入挖掘教育潛能,從而促進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
一、因材施教,分層達標
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當前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如何科學地對待這一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課堂教學‘分層達標’”妥善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謂“課堂教學法‘分層達標’”,就是在課堂這一教育主陣地中,教師以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為前題,因學生的體能、技能、興趣劃類,有區別地制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度、變換教學方式、確定評估體系,從而使每個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發展。
1.動態分組,分層施教
依據各班學生的體能、技能和運動基礎,將他們分為A、B、C三組,體能、技能困難的學生分在A組,站在隊列的最前面;中等的學生分在B組,站在中 2排;較優秀的學生分在C組,站在最后面。分組采用學生自愿的方法,教師只作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分組是動態的,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項目、自己不同階段的學習情況,隨時調整組別。
為了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得到適合自己和發展,筆者的做法是:
1)元素性低起點。分層施教下的元素性低起點是指:凡是構成本學期總體目標的最基本的元素(課時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放低要求,讓班內的每個學生都學深學透,達到牢固掌握的程度。這就是說,班級中A、B、C三組學生在這一點上,起步是相同的,學生所面臨的學習任務也是相同的。
2)舉一反三高落點。(1)分層確立教學目標。總的要求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全面、明確、具體、清晰,即要涵蓋《課標》提出的五個方面;目標的每一點,不能模棱兩可,抽象籠統;教學重點、難點必須把握得當;分層定位必須梯度合理。為此,教師每節課必須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真正做到吃透大綱、教材和學生。在把握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上,改進教法,做到有的放矢,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較高達成度。(2)優選和合理編排教學內容。優選的關鍵是盡可能使教學內容貼近現實生活,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明白各項運動技能的鍛煉價值。合理編排教學內容,關鍵是將教學內容合理設置梯度,以滿足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3)改革教法、分層練習。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對A組的學生以“復習性練習——鞏固性練習——運用性練習”為基本模式,開展多樣性練習。對B組的學生則以“鞏固性練習——應用性練習——嘗試性練習”為主,分類設計練習目標。而對于C組學生則比較強調學練的綜合性、探究性和發展提高性。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分組學練,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縮小“知識掌握”與“獲得發展”之間的差距,最終求得各自舉一反三的高落點。
2.培優補缺,分層達標
1)分層要求,讓學生自主達標。達成目標不搞一刀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區別對待:A組的學生求實,即要保證切切實實達標;B組的同學求高,即要注意標準達標;C組的學生求活,即要靈活巧妙達標。在達成目標的途徑上尤其注意低起點、小步子、多梯度,給運動困難的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練方式,只要能達到目標的都得到認同和肯定,并鼓勵越位,做到保基礎也求超越結合。在這里,每個學生都能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2)個別指導,讓學生自行補標。在基本達成教學目標后,教師通過觀察、抽查、互評等形式及時發現隱性問題,組織二次達標活動。重點對A組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加強個別指導,或小組集體練習,在學生運動技能的泛化階段,巧加點撥,引導他們從技術動作的大致結構入手學練。在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分化階段,靈活糾正,鼓勵學生多次練習直至動作技能的牢固掌握。通過這樣的“填平補缺”,使個別學生通過二次達標,甚至三次達標,確保他們“吃得了”,從而促進整體的達成度。
3)即時實踐,讓學生當堂固標。通過即時實踐,對學生反饋的情況及時分析,采取相應的對策,進行有效的輔助練習,從而鞏固教學目標。例如:學習了籃球運動的急停跳投這一項基本技術之后,組織短時間、小型的教學比賽。通過比賽中學生運用“急停跳投”時出現的問題,即時地采用輔助練習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在此過程中,教師見機行事,加強各層次的學生相互促進,不斷提高,共同發展,特別是A組和B組的學生,在C組獨特的作用力影響下,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鞏固,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吃得飽”。
4)提高要求,讓學生深化學習目標。在一堂課的后半部可安排5-10分鐘時間,讓C組的同學來一個教學小組賽,當然也歡迎B組的學生來參與。在比賽中,可嚴格按照各項竟賽規則要求來進行。使部分學生能盡情張揚他們的個性,促成新的生長點。通過有一定難度的教學比賽,促進學生冒尖,展示自己,使他們“吃得好,提得高”。從而不斷深化教學目標,優生獲得了更優的發展。
二、異質幫導,合作提高
分層達標教學模式的推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了競爭意識,教學質量迅速提高,但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教師備課負擔加重,課堂上為了照顧各類學生,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的主體性未得到充分發揮。從分層達標教學走向學生合作學習,在分層中開展合作,自從深入學習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之后,筆者迅速作出了這樣的選擇。
隨著《課程標準》的逐步推行,為了便于學生之間開展合作與幫助,我又調整了原先分層達標的隊列站位: 前后各一列B組同學,中間為A組和C組兩列同學,教師鼓勵A組和C組同學自由結對。由于學生身體發育的不同,運動基礎的差異,身體素質的優劣,就形成了一種差異資源。教師充分利用這種寶貴的差異資源,指導學生通過結對合作探討來學習各項教材內容,在交流與互助中撞擊思維,拓寬、深化認識,在經驗互補中共同提高。
課堂分層達標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基本策略有:
1)集體同授中的合作。每一項教材,每一堂課,都有一定量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方法需要大家共同掌握,教師可以在課上采用集體同授的方法來完成以上教學內容。
2)異組互學中的合作。由于A組同學在學習動作技能等方面的欠缺,一堂課的內容往往不能及時、輕易地掌握,這時借助與其結對的C組同學的力量來開展互幫互學,就能順利的達成學練目標,完成學練任務,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輔導壓力。例如:有時教師對某一動作要領強調多次不如同學間悄悄的一句話,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溝通與了解。實踐證明,將不同類的同學編在一個小組,往往更便于討論合作交流,尤其對于A組同學,一旦有了困難,能隨時獲得同組其他同學的幫助。
3)分類指導中的合作。由于課堂上針對不同類的學生制定了不同的學練目標,所以在達成較高目標時,利用分組練習,場地器材相對集中的優勢,教師可以對C組同學進行拓展練習內容、難度,向更高要求嘗試。這時,對A、B組的同學可以進行當堂練習,這樣,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同樣,對A、B組的同學也采用同樣的方法。
4)歸納總評中的合作。一堂課下來,教師應面對全體同學及時總評本課的學習內容,再次明確重點,歸納技術要領,講評當堂練習中的問題,從而達到共同鞏固的目的。
可見,在分層達標中開展合作學習,既保證了面向全體,又兼顧了提優、補差,其一般步驟可以歸納為:分(分類自練)——合(集體觀察示范、聽講解),——分(分層教授)——合(合作互學),分(分類指導、糾錯練習)——合(集中歸納總結)。這“三分三合”的課堂結構,“分”而不散,“合”而不死,不但自然地融進了自學、教授、互幫互學、輔導、鞏固、小結的正常教學手段,而且較好地解決了好、中、差各層次間互相制約的矛盾。
三、對實施分層合作教學的幾點思考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首先從教學方式上進行變革,自主、合作探究是其最鮮明的特征。為了在分層教學中合理地開展合作學習,從而全面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在實踐中我們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思考之一,合作學習應建立在學生個體充分自主的基礎上。
課堂上,學習的主體只有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對有關內容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才能調動他們的學練積極性,開展合作,若沒有這一前提,課堂合作將是蒼白的,流于形式的,效果也是極差的。也就是說,合作離不開自主,它是在自主基礎上的合作。
思考之二,合作學習是為了促進學生個體更好也發展。
合作教育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新型教育理論。而分層教育中的合作學習是將集體教授與小組學練有機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美國合作學習理論權威約翰遜認為: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其他一切因素對學生發展和學業社會化都更有影響。要想學生在課堂上順利合作,就必須培養他們具有合作精神,包括團結、協作的精神,良好的情感意志品質等,具有合作的技能。在此基礎上教學生學會傾聽、觀察、表達、這是有效合作交流的前提。
思考之三,分層合作教學中教師的作用。
新課程標準認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激發他們的運動熱情。應用耐心磨煉學生,用熱心鼓勵學生,用匠心點撥學生。要想調控好學生的合作,就應在學練目標上指導,方法上引導,反饋加疏導,激勵加誘導。要求教師在備課上多花功夫,從學生實際出發,培養自己嫻熟駕馭課堂合作的能力。
由于分層合作的目標教學既注重了學生縱向個性的發展,又保證了橫向的整體協調共進,從而實現了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和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使我們的教育自覺地步入了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正軌。實踐證明,分層合作教學是切實可行的。當然,我們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情感目標的設置和滲透,教材內容的調節,這需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施良芳,等.課堂教學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B.S.布盧姆等.教學目標分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江蘇省江陰市成化高級中學21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