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日本始終生存在美國的高壓之下,對美缺乏自主性。雖然每次日本在處理矛盾時,調門都很高,但是,一旦美國真要動硬的時候,日本就會軟骨病發作,以退讓求和解。
近兩年,日美在不斷密切相互關系、強化軍事同盟與合作的同時,卻出人意料地在牛的身上發生了嚴重的摩擦和爭斗。日美之間的“斗牛”之戰,成為兩國關系中十分棘手的難題。
吃,還是不吃
日本人喜食牛肉飯,將米飯盛到深底兒碗里,再盛上牛肉片,不僅味道不錯,而且很實惠。因而,牛肉飯深受廣大民眾特別是工薪階層和學生的歡迎。在日本到處都有牛肉飯的連鎖店。這些連鎖店以及烤牛肉店等,主要依靠進口美國牛肉。日本每年從美國進口約10億美元的牛肉,占日本牛肉消費的1/3左右。美國牛在日美關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2003年12月,美國發現了瘋牛病,這不僅引起美國國內的緊張,也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一時沖擊到日本的牛肉進口和百姓的飲食。日本人原本就遇事甚為警覺,加之新聞媒體大肆炒作,美國牛的“威脅”令日本民眾異常恐懼,一時談牛色變,人們對牛肉飯不敢問津。此事人命關天,更是日本政客顯示親民的良機。日本政府馬上決定禁止進口美國牛肉。
由于斷了牛肉的來路,從2004年2月11日開始,日本最大的牛肉飯連鎖店吉野家停售牛肉飯。松屋等其他幾家大型牛肉飯連鎖店也相繼停售牛肉飯。一些連鎖店開始改用國產牛肉,或者干脆制作豬肉飯、咖喱飯、麻婆豆腐飯等等,但這樣做不僅味道欠佳,也增加了成本,顧客怨聲載道,甚至出現尋釁鬧事者。
吉野家所需牛肉的99%來自美國,而且收人的90%來自銷售牛肉飯。自停售牛肉飯后,該連鎖店顧客大為減少。2004年2月銷售額比2003年同期減少3.4%,同年8月比2003年同期減少17.5%。吉野家24年來首次出現赤字,所有職工2004年夏季獎金減少了10%。
停止進口美國牛肉不到半個月, 日本市場上牛肉價格上漲了14.3%,一個月后豬肉價格也上漲了13.3%。全國的2000多家烤肉店遭受重大打擊,很多都瀕臨破產和停業。仙臺市的100余家烤肉店中,有60%關閉或停業。
日本經營業者擔心停止進口美國牛肉長期化,因此,許多營銷美國牛肉和牛肉飯的連鎖店,開始考慮不把命運都拴在美國牛的身上,準備開展多種經營。2004年,吉野家開始使用澳大利亞牛肉做牛肉飯。其后,松屋也重新開始銷售牛肉飯,80%使用從中國進口的牛肉。但是,這些效益遠不如美國牛肉。
對于停止進口美國牛肉,日本人莫衷一是。一方面,使用進口美國牛肉的部門(特別是餐飲業),急于恢復進口,2005年3月還搞了百萬人簽名運動,對政府施壓。另一方面,國內反對進口呼聲一直不斷,特別是全國消費者團體聯合會、日本消費者聯盟等一些團體,認為要“確保食品安全”和“人的生命安全”,恢復進口“時期尚早”。
在美國和國內輿論的壓力下,時隔將近兩年,去年12月12日,日本決定恢復進口,但將條件限制在牛的年齡20個月以下,并要去掉脊椎骨、頭部、回腸等“特殊危險部位”。這雖然受到業界和許多群眾的歡迎,但仍遭到日本消費者聯盟等抵制,他們提出即使恢復進口也“不吃”、“不買”美國牛肉。
然而好景不長。剛剛恢復進口一個多月,今年1月20日,日本又從恢復進口的美國牛肉中,發現帶有“危險部位”的牛脊椎骨,故再度停止進口美國牛肉。日美圍繞進口牛肉問題的爭斗烽煙再起:已經到貨售出的不得不回收,入庫的將不得不銷毀;對正待通關和發貨的不得不緊急退回和取消。日本為此損失了幾千萬日元。這對于亟待靠美國牛肉開業的日本廣大超市、牛肉飯和烤肉店等,無疑是晴天霹靂。
日本政府受到在野黨和群眾的批評,被指責判斷有誤,朝令夕改,很不慎重,并屈就美國的壓力。國民要求追究日本政府的責任。
戰略利益高于牛的利益
日美“斗牛”之戰,無疑給“戰后最好的日美關系”吹來一股邪風,使日美關系的蜜月變得不再和諧。美國對日本不滿,日本民眾對美國更加不信任。
在進出口牛肉問題上,反映出日美在經濟關系中存在著政治因素。兩國政府都受到農業集團的壓力,而兩者的選票又都依賴于農林集團。布什連任,曾得到全美肉牛生產者協會的支持,該會對政府未能迫使日本恢復牛肉進口不滿,批評布什政府的外貿政策消極。在日本,雖然無論牛肉問題怎樣處理,今年9月小泉都勢將下臺,但是,日美牛肉之爭也給其帶來負面影響。小泉政府在國內一方面受到要求恢復進口的輿論壓力,并要考慮經濟上所受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事關民生安全,又受到政府部門和相關團體及民眾的壓力。再加上美國的不滿,小泉政府處于兩難的窘地。
日美經濟相互依賴性很大。日本的飲食生活離不開美國,美國的農副產品出口也離不開日本。2002年日本進口美國牛肉24萬噸,占其牛肉進口總量的45%。美國在2003年12月前牛肉出口量為114萬噸,其中出口日本的占36%。這無論對于美國還是日本,都是一筆不小的買賣。
另外,日本在經濟、市場等領域,長期依賴美國,通過這次牛肉進口問題, 日本開始認識到,單一品種經營又完全依靠美國原料,一旦出現變故,就難以應付。但是, 目前日本還難以改變這種對美的依賴。
事實上,日美在經濟領域的摩擦與斗爭已處于常態化。僅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日美就圍繞貿易不平衡問題、日本并購美國企業問題,以及日元升值等諸多問題,摩擦與矛盾不斷,且呈多發性。
但應該看到的是,美國牛肉雖然會給日本的“飲食安全”帶來“恐怖”與“威脅”,但并不會傷及日美關系的大局。日美經濟矛盾雖然有時充滿火藥味,甚至劍拔弩張,但是,基本上每次都能夠實現軟著陸,而且多是以日本先妥協、美國后退讓為終結。所以,可以認為,美日之爭是同盟內部的可協調之爭。
長期以來,日本始終生存在美國的高壓之下,對美缺乏自主性。雖然每次日本在處理矛盾時,調門都很高,但一旦美國真要動硬的時候,日本就會軟骨病發作,以退讓求和解。對于布什在牛肉問題上的施壓,小泉不敢硬頂,總是打太極拳,稱“努力不使之損害相互友好關系和信賴關系”。去年11月布什訪日時,小泉當面就軟下來,說“想盡快重開進口”。
美日同盟關系雖然堅固,但正如美國官員所稱,牛肉“這個問題反映出貌似良好的日美關系的脆弱性”。牛肉問題曠日持久,勢必給美日關系造成不利的影響。 目前美日都在爭取牛肉貿易“關系正常化”,但分析人士認為,日美牛肉問題的解決,最終將并不取決于美國的牛,而是基于日美的“政治判斷”。
日美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軍事戰略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日美之間的戰略利益要遠遠高于在牛身上的具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