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阿 蘭
在很多中國父母心里,英語是高貴的、有身份的、國際化的象征。
在中學、大學乃至研究生時期,他們不知在英語上花費了多少心思。于是,當小寶寶還在媽媽腹中的時候,父母便開始制定英語教學計劃。
在英語學習的一片誦讀聲中,有些父母也在很自然地和孩子講著英語。只是他們的目的并不是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只是想告訴孩子:英語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樣東西。
英語只是一種交流工具
陳維之:我們在給孩子創造一個雙語環境的過程中,難免會受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因為現在大家對英語越來越重視,甚至已經把它放在了很特殊的位置。我聽說某小學考重點中學的時候,只考英語和數學,連語文都不考了。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很好的未來,家長不得不卷進了這場競爭。在這方面我是這樣考慮的:與其將來讓孩子坐在教室里老師一字一句地教,把英語當成一門功課來學,還不如我在家里用英語來跟她交流,讓她把說英語當作像中文一樣非常自然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她不會有壓力,而且會非常快樂。我希望女兒能有這種心態:等她長大了,不覺得英語是一門功課,而是一種非常自然的交流方式。這是我最原始的一個動機。
王甘:確實如此,不能因為我們跟它有距離,就把英語當作一種很高貴的語言。不要把語言本身看得那么高深、那么充滿奧妙、那么需要標準。它不過就是一個交流工具。
另外,從多元文化的角度來講,我們為孩子多打開了一扇窗口,或者說為他多開辟了一條途徑。通過這條途徑,他能夠跟很多人交流,也能看很多有意思的書,知道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陳維之:之所以有些父母對英語覺得很敬畏,是因為我們把它放在太高的位置上了。如果我們又讓孩子參加口語比賽,又把它當成可供炫耀的東西,那么英語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來講,都變成了一種負擔。
快樂是唯一的目的
王晶:懷孕那段時間,我看了很多育兒書。那時候我一直在想,對孩子的一生來說,什么是最重要的。后來,我得出答案,就是一種快樂的心態。所以,從那時候開始,無論是給她聽音樂還是對她講英語,前提都是她一定是在快樂的狀態下才去做。我自己是學日語的。我覺得多學一點,視野就會更開闊一些。后來,我和我老公商定,他跟孩子說英語,家里其他人跟孩子說漢語。現在,我慢慢地也給她說一些英文兒歌,或者在英文的情景劇里扮演一個角色。這樣,英語對她來說只是一種游戲。
陳瑋:我認為關鍵是大人的心態:最重要的不是告訴孩子哪句話到底應該怎么說,或者強迫孩子達到一個什么標準,而是要讓孩子喜歡這件事情,覺得那是一種快樂。我們不要用我們的理想狀態去衡量孩子的水平。我們只需要一點一滴滲透,保證孩子快樂就可以了。在家里,我只教他數到ten。有一天從幼兒園回來,孩子給我說了個eleven,我就特別高興。
王甘:你這種心態特別好。實際上,如果我們只去耕耘不問收獲的話,就不會覺得這是一種壓力。這樣,孩子更愿意用英語去交流,會多少就說多少。大人也很容易會看到孩子的進步。
但是,如果有的媽媽每天追著孩子問:“你今天又學了什么呀?”或者很著急地問老師:“為什么最近她不開口了?”這種心態,對孩子和家長來說學英語都不是enjoy。
雙語養育的4種形態
陳維之: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跟她講英文了。最初,只是我跟孩子講,后來我說服了我老公。我們一起跟孩子講。那時候,孩子白天送到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跟她說中文,晚上回到家我們對孩子講英文。
開始的兩個星期,我覺得兩個中國人之間講英文挺別扭的,但是這種感覺很快就過去了。說實話,一直到我女兒2歲多之前,我都不太知道她中文講得怎么樣。因為她只要一見到我們就改為說英文了。后來,發現什么東西她中文也會說,我們都挺奇怪的,原來她中文說得也很好。
王晶:在我女兒5個月之前,一聽到她爸爸對她講英語就特別激動。半歲以后到現在,她沒再有什么特別的表現。現在她爸爸經常出差,1個月里面大概會有1~2周在外面,實際上對孩子講英語的機會也不是很多的。平時,1個星期也就兩三天有1個小時的時間對她講英語。
她爸爸是一個很耐心的人,平時和孩子玩他總是把東西描述得很細致。他還查了一些和小寶寶說的日常用語,把它們存在電腦里邊,打印出來一份,時常看一看。
現在,孩子的作息時間比較規律了,每天她會有一段時間比較安靜地自己玩一會兒。她習慣早晨起來聽一些鋼琴曲,中午吃飯的時候,她比較喜歡聽英文兒歌。晚上,我們家就像開聯歡會一樣,又唱歌又跳舞。在雙語方面,我們也給孩子加入了一些表演性的東西。比如我們給她表演龜兔賽跑的故事,當我一邊表演一邊唱“I am arabbit,當當當”,她就會特別開心。另外,家里面有好多毛絨玩具,我們給每個玩具都起了一個英文名字。
王甘:我基本上是用讀書的方式來讓孩子接觸英語的。一開始,我先保證他的娛樂項目,比如聽的歌,看的光盤,都是英文。等他慢慢大起來,我就開始給他讀書。伴隨著讀書,我們在日常交流的時候,英文成分也越來越多。慢慢地,我發現我整本念英語他也不反對。現在我已經開始給他讀英文小說了。雖然我知道他能聽懂,能夠復述情節,也能知道一些細節,但是我不知道他的英語口語到底怎么樣。直到去年夏天,我們帶他去美國參加夏令營,我發現,兩三天后,他就能很自然地和其他小朋友用英文交流了。
現在,他已經上小學了。在送他上學的路上,我至少保證給他讀20分鐘英文書。
陳瑋:我兒子在3歲多才開始接觸英語。最早是我父親教了孩子一些簡單的單詞,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就忘了,我們也沒再教他。后來,受到王甘老師的啟發,我也想試一試。但是,我的做法可能不算是雙語養育。看到一種事物,我會告訴他英語怎么說,平時也會和孩子說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但是,畢竟還是中文說得比較順口,有時候就忘了對他說英文。什么時候想起來了再改為英文。斷斷續續地,孩子也就接受了。有一段時間,孩子對說英語比較抵觸。我給他買回來一個男孩子玩的芭比娃娃。我告訴他,對別人可以說中文,但是和芭比娃娃玩的時候,還是要講英文,否則的話,它就聽不懂了。這樣,他對英文的抵觸很快就消失了。
母語,你會受到影響嗎?
王晶:我現在遇到了一個問題:有些孩子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就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但是我女兒現在快10個月了好像還沒有這種跡象。我不知道是因為雙語養育造成的,還是別的原因?
陳維之:實際上,有的孩子即使在純粹的中文環境里,也是在十幾個月才會叫爸爸媽媽的。這與每一個孩子語言發育的過程有關系。另外,我可以談一談我女兒的情況。我女兒說話非常早。在她上幼兒園之前,英文處于明顯的優勢。上幼兒園之后,很快,中文就處于明顯的優勢了。現在,她也開始跟我講中文了。我還是很平常的心態,她隨便講什么都可以,我只要保證我跟她講的是英文就可以了。當然也可能有一些影響,她有一些中文的音發不好,像“魚”、“綠”等。但是上幼兒園以后,看不出她和其他小朋友有什么差距。
陳瑋:我覺得,我們對孩子說英語也是想告訴孩子語言的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我們沒有必要把英語和漢語弄得格格不入。和方言一樣,它們只是信息輸入的方式不同而已。
王甘:從長遠上來講,雙語養育不會影響孩子的母語發育。進行雙語養育,我們首先需要突破很多觀念。我們學人類學的時候有一門課程叫作語言人類學。其中的一些觀點對我的思想是一種震撼!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普通話高于一切,而且還覺得方言會干擾普通話的學習。但實際上方言和外語對孩子學習語言都是有促進作用的。
有些媽媽覺得孩子接受了新的語言,原來的母語會丟失掉。實際上,在這樣一種大的語言環境里,他的口語是一直都能跟上的。在我兒子五六歲之前,我既給他讀中文書,也給他讀英文書。在他6歲以后,我只給他讀英文書。在漢語的成語方面,他確實不像有些孩子知道得那么多,但是他的母語不能說不好,只不過談不上那么出類拔萃罷了。如果我能再給他多讀一些中文書,可能他就趕上了。關鍵看父母如何取合,另外我們還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誰能養育雙語寶寶?
陳瑋:很多家長會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都不是很高。而且我們這一代人所學的英語基本上是以讀和寫為主的,說對于很多人來講是一種障礙,一種心理上的難關,更何況我們還總是擔心自己說得不夠標準,不夠地道。
對此,我是這樣的心態:能跟孩子說多少就說多少。每天多說一點,孩子就能多接觸到一點。說實話,有很多單詞我也已經想不起來了,為了對孩子說英語,我查了很多詞。有時候,孩子突然問我一個詞,如果我不會的話,我會馬上查詞典。我想我查的動作本身也在教他,讓他學會主動學習。我不僅教給他這個詞,還同時教會他學習的方法。現在,如果遇到我也不會的單詞,他會馬上說:“媽媽,我們查查詞典吧!”因為我的英語水平也有限,我不可能時時刻刻都用英語跟孩子交流。想起來了我就給他說兩句,想不起來也就算了。但是我覺得做了總比不做要好。
王甘:我一開始也沒有進行雙語養育。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自己在美國帶他。那時候,我就在猶豫自己能不能教他。好像我們都會有這種想法,即便你的英語再好,也還是懷疑自己說得不夠好,自己的發音會不會有問題,語法會不會有問題,或者覺得自己不夠正宗。記得我兒子幾個月的時候,我推著他出去,遇到一位媽媽。她問我跟孩子說漢語還是說英語。我說說漢語,因為我怕我的英語不夠好。那個媽媽感覺很吃驚:“你的英語還不夠好?”我告訴她我還是擔心。她說:“其實,說老實話,我也一樣。”她是學德語的,也很想教孩子德語,可是又怕自己的德語發音不正宗。后來,還是她建議我給孩子讀書的。
陳維之:實際上,我們都忽略了孩子的自我矯正能力。也許父母發音不夠好,他從你這里知道這個詞了,以后遇到標準的說法,比如看電視,聽原聲帶,他自己會自然地修正過去。我覺得雙語養育實際上是你把孩子領進門的過程。現在,當我女兒看原版盤的時候,她已經學會從里面學東西了。記得在她2歲的時候,我送她去爺爺奶奶家,路上很堵,我要給老人打個電話,告訴他們可能要晚點到,但是我又發現自己沒帶電話。這時候,我女兒說:“It’s terrible!”這是她從電視中學來的,現在就靈活地用出來了。
中國有很多人筆頭英文非常好,可就是張不開口。但是,如果你張口了說上幾句之后,你會覺得不過如此。而且,你只要開了口就比不開口要強。
雙語養育,是否太刻意了?
陳維之:有些父母反對這樣做是因為他們覺得太刻意了。我說實際上刻意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如果我們要做這件事情,我們必須要花費一些精力,我們首先要去學,這件事情怎么用英語來表達,無論是什么樣基礎的人都需要下一番工夫,包括我自己下的工夫也不小。即使有在國外生活的經歷,和成人交流與和孩子交流是不一樣的。而且有時候會涉及孩子生活當中很多細節的東西。如果我不知道準確的說法,就一定會去查資料,一定要找到我認為最地道的說法。然后再跟她說。說兩次就覺得非常自然了。當然,我覺得一般的父母只要量力而為就可以了。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基礎比較差的話,就把自己的標準放得低一點。同時,我們也確實需要學習。
有些家長比較著急,覺得自己跟孩子說英語,孩子也一定要用英語作答。實際上,我們能做的是盡量為孩子提供環境,不要總是期望孩子能回答。如果孩子能聽明白了,實際上在他的心里就有烙印了。比如像王甘老師講的,給孩子讀書,實際上,這些東西已經在他心里面了。我們只要不強迫他講,就不會給孩子壓力。
雙語養育,可以從這里開始……
王甘:我們一直在說,雙語養育多早都行,多晚都不晚。我們可以從讀書起步,因為書面的語言會比較豐富,也可以經常地讓孩子去聽,而且孩子大了以后還能夠自己閱讀。
陳維之:另外,有些媽媽如果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的話,最好不要一開始就跟孩子講很多。可以一點一滴地來跟孩子講。當然,這并不是說這星期跟孩子講了,下星期就忘了,后來又想起來了。而是就某個場景,比如跟孩子用英文講怎么漱口,怎么刷牙,其他的如果不會講,可以先不講。一天中我們可以就講這么一次英文,這對于稍微有點英文基礎的人來說,掌握起來還是很快的。孩子天天這么聽,他會覺得非常習慣。講一個星期,你就會覺得這件事講起來太容易了。如果我們天天這么說,就跟說中文一樣。我們說“Bye-bye”的時候,感覺很自然地就說出來了,因為我們總這樣說。以后再慢慢延伸,比如吃飯的時候再講幾句英文。我們每周跟孩子多說一句,半年之后,我們跟孩子的交流就非常多了。這時候,父母的心里也不會有壓力,孩子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