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燕: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被收入美國的《世界名人錄》和英國劍橋的《國際知識界名人錄》。
茅教授多年在《父母必讀》雜志及育兒網站進行育兒咨詢,幾十年兒童心理學的浸潤,使她能夠輕松地引領您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為您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操作指導。
如果您在育兒過程中有什么困惑.歡迎給我們來信。來信請注明“專家在線”。
地址:北京北三環中路6號父母必讀雜志社
郵編:100011
一丁點小事就大發脾氣
A孩子2歲,正處在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愛發脾氣正是逆反的表現。
2歲兒童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我”字當頭,正想試著反抗權威,所以往往和你對著干。你越讓他往東,他就越要往西。當然.每個兒童的表現都不同,你的孩子表現得比較激烈,尋求強刺激,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你的做法大多是合理的,但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這里提幾點建議:
教孩子一些基本技能。孩子老做不好一件事,心里著急,就容易發脾氣。你可以教他怎么做。比如,積木老是滑下來,可以教他怎樣取得平衡;投球老投不準,接球又接不住,可以教他投擲,接應時,手的放和收的技能等等。
拒絕的同時適當地安慰。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滿足的就盡量滿足。比如夏天他想吃冰淇淋,你就讓他吃一個:但冬天冷,他想吃就不能給。成人認為是無理的要求,但孩子卻認為這兩種情況是一樣的,沒有無理和合理的區分。你要教他區分。比如,當他提出所謂的無理要求時.可以用眼神,手勢、簡單否定等方式讓他懂得,這個要求媽媽不同意。不過,在拒絕他這個要求的同時,要給他合理的東西滿足他。比如.冬天不讓他吃冰淇淋.但可以給他一塊小蛋糕。只是拒絕.沒有給予,無法對比,是達不到教育目的的。
不要指望孩子能反思自己的行為。孩子發脾氣時你完全置之不理,想用無聲讓他懂得“錯了”,這對2歲的孩子來說不合適。你事先告訴他不能發火.否則就不讓他玩玩具或者把玩具送人,這個方法也不會起作用。因為2歲的孩子還不懂得“否則”是什么意思.還不會對比地想問題:發火會導致沒有玩具玩,不發火就有玩具玩。所以還是要進行正面教育。
會不會是多動癥?
Q我女兒2歲5個月,上小小班。老師說她上課坐不住,老跑出教室。還愛爬桌椅,小手不停地玩鞋子、紐扣。同班小朋友并不這樣。在家也一樣,吃飯時屁股總是不停地轉,走路都不讓大人抱。會不會是多動癥?
福建 小 程
A孩子多動和患有多動癥是完全不同的。多動癥有特定的含義,不能看見~個孩子的活動比其他孩子活動多一些就說她得了多動癥。
多動是兒童成長發育過程中很自然的現象.是幼兒典型的性格特點。好動的特征本身有好的一面,比如容易形成勤快、積極.活潑的優點;但也有不好的一面,如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學習不專心等等。
當然,每個孩子的多動程度也是不同的。你的孩子可能比較重一些。但現在還很難說她患有多動癥,因為多動癥要到孩子六七歲時才能診斷。你先不要緊張.也千萬不要認為她患了多動癥,真正患多動癥的兒童并不多。現在關鍵是幫助她變得安靜一些,多注意她的教育,同時要注意她的發展。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醒她控制自己的行為,比如.她要是能保持三五分鐘不下座位,你就大力地表揚她,鞏固她好的行為。
嚴格規定作息時間。起床、進餐、上幼兒園、戶外活動,洗澡、入睡等,都按時進行,形成習慣對孩子有好處。
立規矩。什么可以動.什么不可以動:什么時候可以到院子里玩,什么時候不可以去玩;什么時候聽媽媽講故事.什么時候看電視(10分鐘左右),都要規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在家形成按時間活動的好習慣,到幼兒園上課也就不會亂跑了。
和老師商量。對她寬容一些,常把她帶在身邊,多關心她、幫助她,只要她不影響別人,就可以允許她適當有些活動。有時,孩子不注意聽講,經常跑出教室,也可能是由于她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沒有興趣。你可以問問老師,能不能適當地給她吃點偏食。當她能聽懂了,有興趣了,也許就不會亂跑.亂爬桌子了。
鼓勵她做一些安靜的活動。如搭積木.玩拼圖、串珠,讀書、畫畫等。這些活動既可以幫助她提高技能,又可以擴大她的知識面,使她的情緒安定下來。
另外,節假日里,你還可以多帶她去戶外活動,讓她玩得高興,這樣也能多消耗她一點體力。
難耐雙胞胎姐妹的哭鬧
Q我有一對2歲的雙胞胎女兒。由于養兩個孩子太辛苦,又要上班,我們就把大妹放在她外婆家,然后經常去看她。她外婆和外公對她很好,我們對她也不錯。最近,我們接大妹回家后,她會經常哭鬧;把她送回外婆家,她就不哭了。有時她們倆會同時哭鬧,爭著讓媽媽抱,搞得我們身心俱疲。請問有什么辦法?
A有一對可愛的雙胞胎寶寶,自然是很幸福的事。但家里一下子多出了兩個孩子,所以常常會顯得手忙腳亂,有時不得已只好把其中的一個送到親人家撫養。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和撫養他的人更加親近。雖然回到了自己家,但對她來說卻顯得很生疏,所以哭鬧也就很正常了。
你家的大妹由外婆撫養,小妹在自己家撫養。雖然你們一樣地愛她們.但大妹長期生活在外婆家,對她來說,那兒才是她最熟悉的地方,回自己家倒不適應了,所以會時常哭鬧。想讓媽媽抱吧,媽媽的懷抱里還有一個人(小妹),來和她分享媽媽的愛撫,這讓她感到傷心,所以會哭鬧,想回到外婆家去尋找安慰。而從小妹這一方來說,本來可以獨占媽媽的,怎么會又有一個人來分享媽媽的愛?這對她來說也不能容忍!所以潛意識里的嫉妒心使她爆發了,她要把媽媽“搶”回來,所以不接受別人的愛撫,只要媽媽。
建議你們最好把大妹接回自己家撫養。時間長了,她們倆會逐漸建立起“姐妹情”的。實在沒有辦法同時撫養兩個的話,就要特別注意公平對待,而且應該給予大妹更多的關愛,讓她感受到,雖然不經常在爸爸媽媽身邊,但爸爸媽媽都非常愛她。
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