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有了科學技術的慧眼金睛
就可以看穿宇宙星空的大小
就可以探測原子 基因的疑團
但是 我們卻依然無法計算出
一個人生命的能量 也無法知道
一位科學家的心靈 究竟會有
多么遼闊的空間
于是 我想起了一個人
想起了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勛
想起了鄧稼先
二十八年 整整二十八年
他隱姓埋名 把生命的種子
播進了大西北浩瀚的沙漠
播進了遼闊的青海高原
與風沙同行
與冰雪做伴
他用鮮血和汗水 澆灌著
祖國強盛的根基
他用科學登攀的足跡 叩響了
荒原邊陲的每一座高山
這里 看不見故鄉的花溪石徑
聽不到妻兒的殷殷呼喚
在他面前搖曳的 永遠是
如豆的燈光 如血的夕陽
漫漫的黃沙 裊裊的炊煙
然而 在這里 就是在這里
他卻用生命的燈盞 點燃了
一個民族五千年的夢想
和東方巨龍的怒吼
用原子彈 氫彈的爆炸聲
向全世界宣告了 新中國的地覆天翻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 為了這一天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鄧稼先 把生命的全部能量
狂飆般地傾瀉在運算圖紙上
他把科學家的智慧和良知
毫無保留地傾瀉在這片高原
他知道 那每一個數字 符號
都連結著祖國人民的重托
那每一條紅線 藍線
都牽動著中華民族的尊嚴
有多少堅固的堡壘
有多少攔路的大山
這又算得了什么呢
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家的膽魄
就是要量一量 九天五洋的邊界
就是要探一探 龍潭虎穴的深淺
沒有高能計算機
沒有現代化車間
沒有氟油
沒有高能炸藥
甚至沒有白饅頭
沒有香噴噴的大米飯
鄧稼先 和他的年輕伙伴
就靠著那臺每秒三百次的手搖計算機
和古老的算盤
把原子反應理論運算的圖紙
堆成了一座小山
在那特殊的困難時期
窩窩頭 咸菜 苦菜根
成了他們餐桌上的主食
就是靠著這樣的粗茶淡飯
靠著這種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
他們咀嚼著中華民族的昨天 今天和明天
與科學家的夙愿 一起下咽
他們殫精竭慮
他們臥薪嘗膽
萬眾一心 用堅硬的脊梁
撐起巍巍昆侖 和共和國明朗的藍天
多少次沖鋒陷陣
多少次引爆排險
多少次輻射傷害
多少次通宵達旦
科學家身上的每一個細胞
都凝結著對祖國人民的款款深情
科學家身上的每一條血管
都奔流著對科學追求的熾熱情感
就是靠著這樣的精神 這樣的信念
他們把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第一顆氫彈 送上了云霄
就是靠著這樣的意志 這樣的品格
他們把中華民族的光榮和自豪
升華到無限……
一顆顆原子彈 氫彈 成功爆炸
一次次火箭 衛星 直插云天
鄧稼先耗盡了自己的全部熱血
點點滴滴的流淌 他竟沒有
絲毫喘息時間
一九八六年 他年僅六十二歲
卻被癌癥的魔爪無情地擊倒了
彌留之際 他還惦念著中國的“863”
凝視著床頭那盆盛開的馬蘭花
他笑了笑 便合上了雙眼
妻子在耳邊呼喚
戰友在耳邊呼喚
羅布泊在遠方呼喚
昆侖山在遠方呼喚
鄧稼先 你醒一醒 醒一醒吧
你看一看 看一看吧
親人守在身邊
祖國守在身邊
但是 鄧稼先太累了 一生勞累
此刻 任憑千呼萬喚
他 再沒有一點力氣
睜開那明亮的雙眼
突然 他微微顫動著嘴唇
斷斷續續 只留下一句話
“為了它,我死而無憾。”
此時此刻 我不知該用什么語言
贊美這位“中國的奧本海默”
贊美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鄧稼先 他用自己的全部生命
和對祖國的承諾
為中國龍的騰飛寫下了一部
壯懷激烈 千古傳誦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