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傘走在狹窄而古老的河街上,我的視線慢慢被初春的煙雨浸濕了,一陣冷風吹過,裹挾著陣陣山風和雨絲,確讓人有清新如水般愜意。
跟著眾人前行,腳下是濕漉漉的,青石板路正殘缺而堅硬地向前方延伸著,仿佛正牽引著眾人波動的思緒靜靜前行。
鳳凰城,因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而聞名。感受鳳凰城應從沈從文先生的故居開始。
沈從文先生故居坐落在鳳凰城內一個叫中營的小街內。院落不大,為典型的清代建筑。站在這個歷經百年滄桑的院落里,我慚愧地想說,我僅讀過先生的著名的中篇《邊城》,而對先生其他作品卻知之甚少。
面對先生當年曾使用過的書桌和舊藤椅,我似乎觸摸到這位中國鄉土文學之父那剛毅而執著的筋骨。究竟是什么滋養并賦予了他神奇而馳騁的想象?
終于,我從先生的《湘行書簡——河街印象》中找出了一些印證:
“我大部分的文章,是從河街認識人物的。我愛這種地方,這些人物,他們生活的單純,使我永遠有點憂郁。”
于是,我固執地認為:正是故鄉的水土孕育了他自己的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一草一木都悄然孕育著他的心靈。
于是,我們沿著河街出發,用心去感受鳳凰城那深邃而無聲的魅力。
鳳凰城古為楚地,漫長歷史長河中,居住在此的百姓曾長期過著自耕自種的封閉式生活。盡情縱覽,這里的每幢建筑與當地人的傳統和衣飾依稀可辨歷史的濃縮和剪影。這是我走在河街上最深的感受。
行走在鳳凰城,不能不說這里的特產姜糖。湘西氣候潮濕,所以聰明的湘西人便發明了用糖和姜熬制后冷卻,用剪刀切割成塊御寒的民間小吃,名曰姜糖。
姜糖有驅寒暖胃的功效,放進嘴里先甜后辣,辣得讓人蕩氣回腸,辣得讓人永遠忘不了湘西?,F在,湘西人制作姜糖的方法依舊保持著先輩流傳的工藝,將手臂粗細的糖稀掛在門柱的鐵鉤子上,然后用力一遍又一遍地抻拉,這道工序看似簡單但著實是件力氣活兒。在河街上的許多店鋪門前,操此工序的卻多為當地一些年輕女子。她們一邊揮汗如雨地干著,一邊用生硬的普通話向外地游客推薦自己的產品。此情此景,不由讓我們這些北方漢子從心里暗自贊嘆。
沿著青石板路,我們走出古城樓,一直來到環繞古城的沱江邊。抬眼望去,江對面的吊腳樓臨江而立,那一根根支撐腳樓的圓木不規則地排列著,沉默地支撐著鳳凰古城那久遠的歷史。江水緩緩流過,碼頭上的船工告訴我們,要想一睹吊腳樓全貌,只有在乘船沿沱江順流而下才能見到。
沱江上的小船與北方的船大不相同:船頭尖尖,船體修長,船工靈巧地持竹篙撐船前行。人坐在船倉里盡可飽覽兩岸的景致。只是為安全起見,游客要按規定穿上醒目的救生衣,于是,江面上隨處可見橘紅點點,如鮮嫩的花朵漂于水上,倒也成了現在沱江上的一道別致風景。
乘船順沱江漂流,環繞我們的不僅是清澈而瀲滟的江水和茂密的水草。土家姑娘那優美而動聽的山歌也更是讓人心動。沿江而下,我們看到一位土家少女站在小舟上,面含微笑,高聲委婉地唱著。我與眾人屏氣傾聽,歌詞雖然聽不懂,但我想,這悠揚的歌聲肯定與古城有關。
夜色降臨,沱江兩岸的吊腳樓燃起了絢麗的燈盞,倒影綽綽,如滿天星河撒進沱江。坐在江邊茶樓憑窗遠眺,我恍惚聽到新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那動情的感嘆:“鳳凰城,中國最美的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