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4年洛杉機奧運會開始,奧林匹克知識產權一直是奧運會財政收入的一大部分。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的財政收入中,出售奧林匹克標志、出售電視轉播權、紀念幣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9.52%。因此,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僅符合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要求,對于北京奧運的成功舉辦也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要保護什么?
奧林匹克知識產權包括所有與奧林匹克運動有關的名稱,標志,紀念物,作品,專利、轉播權等。這些產權未經國際奧委會或舉辦國國家奧委會、奧運會組委會許可,任何團體或個人都不能將其用于廣告或其他營利性或商業性活動。
早在2000年,我國政府就授權有關部門簽署了法律文件,承諾對奧林匹克標志進行充分和持續的法律保護。2001年,北京市開始實施《北京市奧林匹克知識產權保護規定》。2002年4月1日,《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經國務院審議通過并正式實施。截止到去年8月,北京奧組委協助工商、海關部門查處侵權案件500多件,其中涵蓋服裝、學生用品、運動器材。紀念品,郵幣,食品飲料。煙草,出版物,房地產及商場促銷等多個領域。
那么。保護奧運知識產權具體包括那些方面?
首先,是那些永久屬于國際奧委會專有的產權。主要包括:奧林匹克名稱,即“奧林匹克”。“奧林匹亞”(中英文);奧林匹克標志;奧運五環,奧林匹克會旗。奧林匹克格言,奧林匹克會歌。那些面向青少年的,與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無關的其他學科的教材或輔導材料,使用“奧林匹克”的字樣或“五環”標志的行為就屬侵權。
其次,是北京奧組委擁有產權的奧運會名稱、奧運會會徽、奧運會旗幟、奧運會吉祥物、奧運會口號、奧運會招貼畫、奧運會圖形以及奧運會其它圖像作品等,但是這種產權是臨時性的,在北京奧運會閉幕之后,權力就要收歸國際奧委會。
全國第一件侵犯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的案件發生在2003年8月,執法人員在北京秀水東街市場查扣了一批盜版“中國印”背心。另一件是在北京奧組委于2005年11月11日正式公布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后,工商部門在北京秀水街查到大量的“水貨福娃”,全國各地印著“福娃”標志的各種商品也悄悄出現。一些商家出于對奧運會的:盼望,在自家商店里打上迎奧運的橫幅也屬侵權,除非提前經過北京奧組委法律部門同意。
再次,是中國國家奧委會的名稱和徽記。這一點在轟轟烈烈的北京奧運會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下最容易被人忽略,它是整個奧林匹克知識產權保護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最后,是組織和個人通過合法渠道取得的與奧運會密切相關的產權。包括擁有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節目;授權使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商品;與奧運會密切相關的作品;與奧運會密切相關的專利產品和專利技術等。
奧運會電視轉播權收入是迄今為止奧林匹克運動最大的一筆單項收入來源。國際奧委會負責簽署并締結一切有關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協議。國際奧委會官方網站的數字顯示,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電視轉播的收入達到14.82億美元,預計2008年北京奧運會將達到16.97億美元。
什么是侵權行為?
對于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多種多樣。
有的是直接侵權,比如擅自在產品上標注或者在產品銷售中使用奧林匹克標志,像是“某某品牌為奧運會指定品牌”。“某某公司為北京奧組委指定公司”、“某某產品為奧運增光添彩”、“某某企業祝奧運健兒成功”等等。
2004年7月13日,朝陽區工商局查獲一起侵犯奧林匹克標志的案件。在不足300平方米的倉庫內堆放了2000多只紙箱,箱內裝著15000多套紀念冊。這些所謂的“奧運財富”紀念冊分普通版、珍藏版和超豪華版三種;都夾帶大量的五環圖案,紀念幣等奧林匹克標志,涉案金額達500多萬元。據說,這是全國規模最大的一起奧林匹克標志侵權案件。
有的是間接侵權,指的是變形使用奧運標志做商業廣告,隱形推銷等。比如擅自將奧林匹克標志用在非公益的戶外或者房地產廣告中,擅自將其使用在小商品、紀念品,公共設施上;擅自使用在企業名稱中;以奧運名稱組織會議、論壇、且有潛在商業目的的。甚至媒體在報道有關奧運商機時,對侵權的“擦邊球”作正面宣傳也算是間接侵權。比如,在去年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當天,執法人員查處了一起房地產公司侵犯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案件。這家位于北京科學院南路的公司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堂而皇之地使用了“奧組委”、“奧運”等詞匯,如“奧組委合作伙伴”、“奧運成就北京時代……”等。工商部門隨即責令其停止侵權行為,并將其中兩塊廣告牌扣留。
百年奧運,對于中國人來說是異常值得珍惜的,如果我們都能合理合法使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讓它更有效地轉化為有形資產,那才是我們都想看到的結果。
責編/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