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降落在煙雨蒙蒙的廈門機場時。我就在想,這個GDP達到1000多億,人口達到220萬的現代化城市,為什么會選擇用一場馬拉松比賽來做它的名片呢?曝光率更高的足球。網球或者高爾夫,賽車等高端運動似乎更有利于積累其知名度。
可素有“海上花園”美稱的廈門卻偏偏將馬拉松當成了妙手偶得的寶貝,并樂此不疲地一“玩”就是四年。四年很短,短得讓運動員還來不及刷新當初周春秀創造的賽會紀錄;四年又很長,長得已經讓更年輕的當地人想不起來他們為什么要養馬拉松這樣一個“兒子”。
若干年后,你可能還會在廈門馬拉松秩序冊上看到歷屆比賽前三名成績紀錄和賽程路線圖,但一個網名叫“馬達”的中年男子卻正在被淡忘。事實上,就是這個執拗的廈門人給這座城市創意了一個人文景觀,一個和“鋼琴之島”鼓浪嶼齊名的城市標簽。
“馬達”是廈門前埔人,一個標準的體育迷,對跑步的喜愛程度尤甚,有一個傳神說法是;他差不多每天都要跑上幾公里,十多年來,他用雙腳丈量了廈門的每個角落。某天,他沿著廈門島步行的時候,按照自己走路的步幅和頻率測算到,每1250步是一公里,每快走1小時是5公里,環繞廈門島一圈正好是馬拉松比賽的全程距離。由此,馬拉松這個詞匯從他的腦子里蹦了出來,并再也刪除不掉。
2000年春天,“馬達”第一次用電子郵件的形式向有關部門提出這個構想,但當時沒人在意他的聲音。2002年廈門市“兩會”期間,在朋友的極力慫恿之下,他再次用郵件的形式向媒體重提舊事。結果這回的反應之快連他本人也沒有預料到,第二天,《廈門日報》就在重要位置刊發了他的郵件內容。
他在郵件中這樣描述馬拉松的遠大前程,“廈門的海島體育產業尚未挖掘,潛力巨大,只需利用現有的環島路,稍加設計,就能讓這條獨一無二的馬拉松跑道展示在觀眾面前。如果再加上電視轉播中產生的廣告價值和體育旅游等新的經濟增長點。廈門馬拉松的延伸效益不可想象。”廈門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林聰明說,是他用嚴謹和樸實的表達打動了決策者的心。從那時起,馬拉松落戶廈門就摁下倒計時秒表,15天后關于場地測量和比賽申報的工作已經正式展開。
一晃四年過去了,馬拉松早已在廈門生根發芽變成了跑步愛好者的節日,但“馬達”卻只能在天堂里注視鷺島的潮來潮往。2003年的10月19日,因為胃癌,他沒能跑完人生的42.195公里。請記住他的真名:陳秉忠。
不到廈門你永遠不知道馬拉松在這個城市有多風靡。盡管比賽被安排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個周末進行,但整個3月,這個海濱城市其實都在圍著馬拉松忙碌。公路兩旁的廣告牌上是關于它的身影,休閑用品博覽會、盛大的花車游行也用馬拉松來做前綴。馬拉松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場體育盛事,而是成為了廈門一千熱鬧的節慶活動。
根據廈門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這一系列活動都有力地擴展了馬拉松賽事的外延,帶動了廈門旅游業的發展。去年的廈門國際馬拉松給廈門的企業帶來的各項經營收入約為6162萬元,比上一屆測算收入增長25.76%。根據調查,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的本地知曉率達到78.6%,9.3%的被訪者查詢過組委會的官方網站。
好的佳釀也要好的吆喝。廈門國際馬拉松賽的申辦前期,主辦者有個不容妥協的要求是,即使困難再大也要在比賽過程中實現航拍技術。因為有風景如畫的廈門大學、演武大橋等連綴在比賽線路中,沿途更有依山傍海的風光和鼓浪嶼、南普陀等古剎名景相迎,只有航拍才能讓這一切盡收眼底。與之相對應的是,組織者甚至將一位廈門地方文化、城建規劃方面的專家請進了直播間,向全國觀眾介紹廈門的風土人情。今年比賽期間,融入廈門馬拉松的還有臺灣媒體,東森亞洲臺此次和廈門衛視合作,首度用閩南語對比賽進行全程直播,臺灣TVBS、中視。民視,中天。三立,金門名城等電視媒體也傳輸全程報道。
4歲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還有一些數字顯示它在這個城市的地位。它的參賽人數逐年遞增,2003年首屆比賽有12064名選手報名參加,2004年是1 5018人.而今年是20904人。市場運作方面,兩個大贊助商建發集團和361度體育用品企業都是連簽三年,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兩大商家的簽約費用每年不會低于300萬;而今年馬拉松比賽期間共有大大小小40多家企業參與合作。林聰明說,這種情況不是說廈門的企業很有錢。而是馬拉松品牌確實已經被樹立起來,老百姓和商家都開始承認這項活動帶來的影響力。
比賽內容方面,廈門馬拉松賽堅持“高投入、高產出”的策略,今年他們將外籍優秀的運動員出場費增加到10萬美元,打破世界紀錄的獎勵更是高達50萬美元。一位跟了20多年田徑比賽的老記者感嘆,“倫敦國際馬拉松賽的比賽費用也不過如此”!
責編/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