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跳水的朋友對徐益明這個名字不會陌生。他擔任中國跳水總教練逾十載,率領中國跳水隊在世界級大賽中十六次奪冠,其麾下金牌弟子可謂數不勝數:李孔政,史美琴、譚良德、周繼紅、許艷梅、高敏,孫淑偉、伏明霞,熊倪……
1973年徐益明進國家隊當教練時,中國百廢待興,中國跳水也被外國人鄙視為連一塊金屬跳板都沒有的“跳水侏儒”。徐益明不服氣,偏要做出個樣兒給外國人看看。
學過木工,從中學開始就喜歡修理無線電、放映燈等小部件兒的徐益明手巧得很。他在受傷養病期間自學了《機械制圖原理》一書。他自己設計、制圖,創造和革新了多項跳水器械和多種訓練手法。
彈網·保護帶·海綿坑
第七屆亞運會上,總教練徐益明在陸上訓練場看伊朗隊訓練,發現伊朗教練正指導隊員在一張約1.O米×1.50米大小、四角以鋼結構支撐、中間以帆布為面的彈網上練習翻騰動作。他感覺這個網比國內見過的任何一個都好。一定要學回來,徐益明默默告訴自己。
伊朗隊中午吃飯時,一個躡手躡腳的人出現在彈網旁。此人一手拿著10厘米長、刻度都已不清晰的尺子,一手如獲至寶般觸摸著彈網的質地,同時,兩只眼睛掃描儀般上下打量著。不用猜,這個人就是徐益明。
回國后,徐益明對伊朗隊的彈網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他發現,帆布面彈性不足、時間長了還容易變脆,不如把化纖繩編織成網,再用橡筋條連接固定在框架上另外,長期使用一張網,消耗率太高。不如把一張變成兩張。改進后的彈網主體用鋼管支撐,中間用7.50米x 3.5O米的化纖網,網面從原來一整張分成并列的兩張。
與彈網配套使用的是保護帶,這也是徐益明的重要發明之一。保護帶包括保護腰帶、保護繩、滑輪三部分。保護帶的一端順著保護繩系在運動員的腰上;另一端通過彈網架子上的空中滑輪垂下來,教練員則站在架子旁拽著保護繩上的拉手。運動員在彈網上做動作時,教練員就放松;運動員還原時,教練員就拉緊;運動員快要摔倒時,教練就趕快把保護帶拉緊,讓運動員懸在半空,以免受皮肉之苦。
1992年11月,徐益明和武漢體育學院共同研制的安全海綿坑和伸縮跳板宣告成功。
伸縮跳板是在跳板上面安裝一個光眼,運動員起跳時遮斷光線,啟動液壓裝置,跳板就自動回縮——這一裝置可以有效地防止運動員在陸上訓練時碰板,在跳板的下部是一個具有防水功能的海綿坑,運動員可以頭朝下做動作而不會受一點兒傷。
第一個試用海綿坑的就是徐益明。當時有200多人參觀,他毫不猶豫,頭朝下扎入深三米,裝滿大大小小、形狀各異海綿的大坑中。當他笑臉盈盈地理出頭時,掌聲四起。但因海綿坑過深,他不得不在別人幫助下才能爬上來。此后,徐益明又進行了改進:海綿坑的高度從三米降低一米左右,海綿也由原來的不規則形狀改為球形或長條形。
秘方·半米板·看目標
徐益明曾練過武,每次練完后,師傅都要給他們服白色的藥丸,吃下那東西,跌打損傷就會好很多。從那時起,他就對各種藥方發生了興趣。當了跳水隊總教練之后,徐益明幾乎每到一地就會去找當地的醫生求助,搜集一些有用的方子,還曾到西藏親自向藏醫院的院長請教。在多年試驗后,他自制了數十種藥方。如果隊員有傷病纏身,他就用自制的“土藥”來給隊員治療。
有一年,高敏的肩抬不起來。找了很多大夫都看不好。徐益明就親自篩選了六種藥材配制出一種藥水,每次訓練完就給高敏擦上一點,沒過多久,高敏的肩就沒那么疼了。還有一次國際比賽中,一個外國運動員肘部受傷,徐益明給她用了自己的藥。結果,第二天,她的教練非要用500美元買下那一瓶藥。
1988年的某一天,徐益明一邊指導隊員進行一米板訓練,一邊思考:“運動員剛上一米板時常會出現問題。不是在空中翻騰過頭,就是入水時壓不住水花。一米板是基礎。如果這個階段解決不好,直接會影響三米板。”
他想了想,決定訓練時把一米板降低,改成半米板,人為地制造點兒障礙,讓運動員在半米板上練習一米板上的動作,等到重回一米板,空間就會頓時寬敞,動作自然漂亮,舒展。
這一創意對經驗不足的運動員幫助很大,后來,很多國家紛紛效仿。
一次和運動員聊天時,徐益明又有了重大發現。有的運動員跳水時為了準確入水,無意中就會在跳之前找一個固定參照物,在空中做動作時會睜眼看目標。后來,徐益明在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做過試驗.將一名看目標的運動員和另一個不看目標的運動員對比后發現:長期練習看目標的運動員能大大降低“挨水拍”等傷害的發生。此外。看目標還能讓運動員準確地找到入水點。
垃圾變成“航空母艦”
在所有發明中,最令徐益明得意的是那個被稱作“航空母艦”的“水上墊”。他認為,中國跳水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能在陸上解決水上的問題。但此前在中國跳水隊,從陸上訓練過渡到水上訓練效率卻非常低。一天,徐益明突發奇想;能不能在水上放一塊類似于海綿墊的東西,讓運動員可以直接在水上練習陸上的動作呢?
當徐益明將畫好的圖紙交由一個廠家設計時,對方估價竟高達6萬多元人民幣,在二十世紀go年代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字。為了節約費用,徐益明決定自己動手制造。他聽朋友說,廣州某地有許多廢棄的浮箱等待處理。他想,若能將這些浮箱貼成一個整體不就是最合適的“海綿墊”嗎?
后來,他終于找到了賣主,以每個7元的價錢買下了這堆“垃圾”,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一個約10平方米的龐然大物漂浮在跳水館池中,第一個“水上墊”誕生了。
“跳水之父”仍在發明——徐益明近況訪談
新體育:徐指導,您好。很多喜歡跳水的朋友曾通過我們詢問您的近況,能說說這些年您都在忙什么嗎?
徐益明;1997年離開國家隊后,我在廣東辦了一個國際跳水培訓中心,主要致力于少年選材和培訓,隊員有三十到四十人左右,以十二三歲的孩子為主。
新體育:為什么要建這樣一所學校呢?
徐益明:在國家隊時,接手的都是一些基礎不錯、有一定水平的跳水運動員,很少指導過那些底子很差甚至沒怎么練過的孩子。辦學校,就是想從基礎開始重新研究中國跳水。
2003年,我被選入世界跳水名人堂,并被邀請到美國,開始研究業余跳水訓練,這期間發現了很多不足,受到不少啟發。于是,我做出了一個決定,拍攝一個面向全世界的跳水教學帶,為世界跳水再做一點兒貢獻。
新體育:跳水教學帶和您在1996年受國際泳聯邀請所寫《國際跳水教學手冊》一書有何區別?
徐益明:《國際跳水教學手冊》主要是為專業跳水運動服務,受眾是專業跳水運動員和專業教練,而教學帶是面向更廣泛的人群,讓專業跳水之外的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明白跳水。我們打算挑選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的兒童。從他們學跳水開始跟蹤拍攝。整個帶子有100多個小時,一集半個小時左右。
新體育:教學帶只是一個普及跳水知識的片子嗎?有沒有新課題?
徐益明:教學帶將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詮釋跳水運動的規律,并將在帶中解決五大課題。一,如何安全訓練;二,如何解決高難度動作的穩定性:三,如何快速提高跳水運動的技術水平;四,如何提高陸為水用的效果;五,保護帶的拉法。
新體育:保護帶的拉法為什么要單獨講解?這項技術不是已經用了很多年了嗎?
徐益明:現在很多年輕教練不注重拉保護帶。在訓練中投機取巧,以為用嘴說說就行了。跳水很重視陸上訓練,這是基礎。當年我一天要為9千運動員拉保護帶,一人拉4組,一組拉10次,算下來,一天總共要拉360次。就是這樣,晚上還要親自給9個運動員按摩,我想,現在很多年輕教練做不到這些。
新體育:當年您出書時,曾有人說徐益明把中國跳水的秘密武器泄漏了,現在您出教學帶,不怕還有非議嗎?
徐益明:當年是受國際泳聯的邀請寫的,其中的內容是對我十幾年教練工作的總結,很多東西都是大家知道的,只是總結了一下。教學帶是面向全世界的,其中也包括中國。我去美國、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考察。看到很多業余訓練條件很簡陋,他們的訓練環境和中國真得沒法比。我的教學帶外國人可以學習,中國人也可以學。吸取同樣養分的情況下,具有強大基礎和優越條件的中國跳水隊會更占優勢。 新體育:聽說您在廣東國際跳水培訓中心時常常自己拉保護帶,甚至還親自跳水示范給運動員,是嗎?那時您已年過半百,體力上吃得消嗎?
徐益明:呵呵,那是前幾年的事情了。不過,最近我在鍛煉身體,拍攝教學帶時,我還會親自為小隊員們拉保護帶,盡管我已經64歲,但對我熱愛的跳水事業來說,我依然愿意無怨無悔地去努力。
責編/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