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40里風情線,使得穿城而過的黃河兩岸風情萬種,諸多景觀慧心獨具,氣象萬千,賞心悅目,可圈可點。而在風情線中段新近建起的“蘭州水車博覽園”,更使得這段波濤不驚、水流平緩的黃河浪花激越,神采飛揚。
蘭州曾是水車之都,黃河兩岸水車林立。據文字記載,從明代1556年仿制成第一輪水車,西起永靖,東至靖遠,至多時達到250多輪,總提灌面積10萬多畝,比號稱“水車之城”的舒利亞哈馬市的水車多幾倍。這是由于黃土高原雨水稀少,農田干旱,而黃河上游水流豐沛,這段地形又適于水車的架設,因而水車時興。只是由于現代電力提灌的發展,旋轉緩慢的水車才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漸至消失?!稗D此大水輪,救汝旱歲苦”,400多年間,水車悠悠,自是立下汗馬功勞。正如清人張民《憶翻車》詩中所說:“地廣溉渠少,岸高架水車。良田皆喊渴,輪動取黃河。”如今,人們只能從“水車園”(因在此建架水車較早較多而命名的街巷)、“水車園小學”等名稱中想見水車的昔日輝煌。
蘭州水車博覽園坐落于黃河鐵橋和中立橋之間的黃河南岸,緊挨濱河東路綠色公園的北側,可謂是個園中之園。在這塊占地6萬平方米、東西狹長1 200米的帶狀之地中,匯聚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的數十部樣式各異、功能不同的水車,分布在水池、水渠和黃河岸邊,大小水車皆隨水流而轉動,日夜不停,仿佛鐘表上緊了法條,盡力渲染水的靈性、性善和法力。除了靠水力作用的水車外,還有腳踏式、手搖式、推磨式的人動水車,供游人操作、戲耍。清凌凌的黃河水,明亮著蘭州古城的干澀、晦暗;水淋淋的歡笑聲,滋潤著高原子民的心緒。
最具觀賞價值而又震懾心靈的,是在黃河岸邊一字排開的6組12輪大型水車,威武恢弘,款款滾動,遠看就像神奇天車的儀仗。站在骨骼高大、水花飛濺的水車旁,那沉穩的旋轉、堅毅的韌性、磅礴的氣勢,真使人驚嘆。水車輪盤的直徑至少在15米以上,周圈帶有水斗,由連接中軸與外圈的36根筆直的輻條組成。每架水車需上等木料10多立方米,重達四五噸,被稱作“將軍”、起到統領千軍萬馬作用的中軸直徑在1.5米以上,粗壯結實,力舉千鈞。尤使人嘆服的是,整個水車無一根鐵釘,全由木卯嚴密拉結。從水車的創造原理到構造組合,顯出古代勞動者的智慧。放眼四周,那悠慢翻轉的水車與濱河馬路上滾滾車流疾馳的車輪比照,反差確實巨大,但水車載著厚重的人文內涵,仍是顯得從容、非凡、自信。全部木結構的水車和水槽與兩岸鋼骨水泥、鱗次櫛比的高樓相映襯,也顯得單薄、簡陋,但形象柔美,溫馨,人們向往自然,對自然更有親和力。博覽園雖像微縮的景觀,但12輪原型水車畢現,而且密集排列,人們心中自會擁入廣闊的原野,無邊的田疇。吸提清水,還于清流,出神入化的循環,生態純凈,環保圣潔。
蘭州水車由蘭州人段續引進、推廣。明嘉靖二年(1523),段續考中進士后曾在云南和湖廣等省為官,致仕回歸故里,帶來南方水車技術,并親自繪圖,試制,獲得成功。從段續的晚年造福桑梓,亦可見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績。為官者的有心,在朝在野見精神。段續的漢白玉雕像立于博覽園內的廣場,謙和之態儼然一個老農,令人敬仰。正如《蘭州水車的興衰》作者程兆生所贊:“漫把機心嗤抱甕,段公遺愛在民間?!?/p>
黃河滾滾,歲月悠悠。由“水車園”到“蘭州水車博覽園”,從農耕運用上來說是種斷裂,從精神文明上來說則是種飛躍。水車古老,看得見的是清泉涌動,旅游,休閑,看不見的是絲路文化、黃河文化、民俗文化的源遠流長,陶治情懷,默化性靈。同樣使人欣喜的是,蘭州市內正在動工疏浚的南河道,以水車博覽園的河渠為入水口,導引黃河水,使得昔日的死水變活水,臭河變清河,碧水環流,美化市區。自然環境日益融和,社會環境日益和諧,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源頭活水春風化雨,催化生機,點染祖國大好河山。
水車悠悠,脈動富庶,吉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