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寺院的氤氳之氣從大秦之腔中挾裹而來!
對于法門寺,我最早知道是在秦腔《法門寺》里。該劇以曲折跌宕的情節演繹了一曲還人間正氣、正義、正道的浩然之劇。于是,我記住了法門寺。
這天,陽光很好。當我站在明亮的陽光下,仰望法門寺寶塔時,心中是別樣的感覺。佛門圣地,本是凈化人心靈之地,而法門寺這座從北魏(約499)風雨中一路而至,供奉著佛祖真身舍利的它,無形中對人的心靈的凈化和震撼要更強烈!甚至我能強烈地感受到大唐之時,帝王七次迎奉舍利時那儀幡浩蕩、梵誦盈天的壯觀場景……
從法門寺山門而入,依次是銅佛殿、真身寶塔、正殿等建筑。兩側有鼓樓、鐘樓、睡佛殿等。繞過銅佛殿,便是隱藏了千古秘密的寶塔。那應該是873年,大唐帝國隨著國內風起云涌的各種矛盾及黃巢起義的直接沖擊,國勢趨弱。當時,懿宗作為最后一位迎奉舍利的帝王,在昭令將佛骨送還法門寺后,于874年正月,關閉了寶塔地宮。于是,佛指舍利成了千古秘密。
雖然,一個秘密被關閉了,但佛教作為一種信仰,一種文化,它永遠印刻于萬千信徒心中。地宮關閉之后,寶塔幾經磨難。首先是明隆慶三年(1569),關中大地震,法門寺四極木梯崩塌。萬歷七年(1579),士紳楊禹臣倡導民間集資,歷經13年修成了13級寶塔。有關寶塔,最虔誠的一幕,出現在1966年“文革”期間。那時,百余名紅衛兵入寺打砸佛像,寺僧良卿法師不忍古寺毀于一旦,毅然架柴自焚,阻止了紅衛兵的破壞行為……苦難的日子也好,艱難的世事也罷,佛骨舍利這枚世界財富,歷經千年滄桑而至今日盛世——1987年4月,封閉了千年的地宮被重新打開。于是,讓世界為之振奮的惟一的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展現在了世人的眼前……
面前的寶塔,8棱13層,高47米,是于1988年修葺一新后向游人開放的。地宮之中,安放著舍利,可是,這已不是真身舍利,而是“影骨”舍利。導游說,地宮共出土了四枚舍利,只有一枚是佛祖真身舍利,其余三枚為仿舍利,但它們陪伴著真身舍利,歷經千年,也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在佛語上,不能言之真假,所以,這三枚舍利就被稱為“影骨”舍利了。
一個昌盛的時代,必然要給世人留下瞠目結舌的藝術作品,讓后人在一次次的品咂中,遙想那個時代的偉大、驕榮和強悍。站在這兒,我可以想象當年法門寺的鼎盛:119年后的公元前3世紀中葉,古印度阿育王在這兒建成安奉佛祖釋迦牟尼舍利的寺院、寶塔。之后,法門寺規模逐漸擴充,升格為皇家寺院。自太宗迎奉舍利始,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應宗、懿宗、僖宗八位皇帝相繼迎奉,地宮成了大唐文化藝術珍品的縮影。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有11塊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碑刻,珍藏佛經600多卷,是極其珍貴的佛經版本。有佛教法器——錫杖三枝,為十二環迎真身金銀花錫杖、雙輪六環銅錫杖和雙輪十二環金銀錫杖。其中的雙輪十二環金銀花錫杖,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錫杖,尤其是它的結構造型,只有佛教界最高身份者才能持有。之外,地宮里還珍藏有大量的生活用品。如其中的一套制、儲、飲金銀茶具,是世界上發現時代最早、等級最高的宮廷茶具;有700多件唐朝絲織品,是世界上古代絲綢品類和工藝品種最多的一次考古發現。另外,地宮中還有2.5萬多枚唐朝貨幣,其中有13枚玳瑁,是世界上至今發現的最為珍貴的古代貨幣品類……除了特殊保護的文物之外,其余都陳列在了法門寺博物館內。
法門寺博物館就在法門寺旁邊。這次行程,我們首先到了博物館。
博物館高大氣派,室內光線很昏暗,可能是為了營造一種靜謐的氛圍吧!而這種昏暗,卻給陳列的文物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輕輕走近,看一件件文物,一個強烈的感覺便涌上了我的心頭:繁榮和強大!唐朝,我國封建社會的空前繁榮時期,遼闊的疆域,南北交通發達,中外文化交流昌盛,輝煌燦爛的唐文化,影響輻射著世界文化的發展。在這兒,你仿佛能感覺到阡陌之上來往的行人,城市之中飛速運轉的貨流,你甚至覺得自己穿越了千年時光,成了一個唐人,在長安街頭沽酒暢飲,吟詩作畫…… 眼前的秘色瓷碗,是這批出土文物中的珍品,它是怎樣的工藝啊——碗內仿佛有半碗水,清冽、純凈,閃閃而入你的眼目。在地宮被開啟之前,有關這一瓷器,好多考古學者只能在史書典冊里臆測它的精致和美麗,而法門寺地宮的開啟,使失傳的這一國粹,重新又鮮活在了人們的眼前。仔細凝視它,青白的底色,淡淡的,精美、高貴、雅致,婉約得厲害——它是經過了哪位帝王之手,又是哪位皇妃公主的纖纖玉手輕撫過……大唐輕舞漫過,大唐飛歌縈過,大唐之詩文浸潤過,驕傲的大唐之霸氣熏染過……承載歷史,應該是滄桑而沉重的,但玲瓏的秘瓷青碗在不經意間,輕舒了一個王朝的秘密……
大唐神采,東方光芒。法門寺向世人訴說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