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王浩
編者按:近些年,中國崛起已經成了國際媒體上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語。在國內,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兩個字,現在人們更多地使用“和平發展”的提法,這是為了回應國際社會所提出的疑問,如中國崛起是否會引起國際沖突和戰爭,國際社會能否容納和接受崛起的中國……下文提供了阿拉伯國家學者的一種視角,供關心這一問題的讀者參考。
在中國實現了始料未及的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崛起這一提法應運而出,而一系列有關中國崛起走向的疑問也浮出水面,如:中國由大國轉變為超級大國的趨勢會是怎樣的?中國崛起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中國崛起面臨的困難有哪些?中國領導層在堅持中國和平崛起論的條件下,對中國崛起的看法是怎樣的?中國目前是堅持和平崛起的,如果出現了一些重大的國際變革,要求中國的外交政策有所改變,屆時會出現什么情況?此外,對于中國的崛起,中國國內外尚有爭論,因為中國國內尚有一些與外部因素有關的問題,而這些外部因素很可能影響到中國的崛起。
但是,中國崛起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是國際各方的態度,因為中國崛起會使現存的國際制度在體制上有所改變,從而使現存的各種國際勢力發生變化,由此,會引起霸權國家、中等國家和小國對中國崛起的看法產生分歧。霸權國家會認為中國崛起是對它們的挑戰,從而會反對中國崛起,而中等國家的態度,可以按照學者埃勒巴爾特·海爾沙曼的建議去解釋,即:一些與霸權國家為盟的中等國家,會為了維持與霸權國家之間的利益而反對中國崛起,而一些國家則會保持中立,不影響它們當前與霸權國家和崛起中的中國間的利益,而另外一些中等國家則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會支持中國崛起。其他的一些國家,即便中國的崛起對其十分有利,但因其現在與美國之間有著利益關系,正在努力保持這種關系,使其不受到危害。
在這方面,我們的問題是,中國崛起會給阿拉伯世界帶來哪些利益?阿拉伯國家的利益縱然與美國息息相關,但同時,目前關于美國對阿拉伯地區采取的敵對政策的爭論日趨激烈。美國一直是支持以色列的,現在英美又占領了伊拉克,并對敘利亞施壓。由此引發了阿拉伯人民對美國政府及其在阿拉伯地區事務中的政策的強烈不滿,這表現在他們反對美國在阿拉伯事務中的飛揚跋扈。然而,中國的崛起則受到了強烈的支持,阿拉伯國家更是極為欣賞中國快速發展的這一范例。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始終是阿拉伯國家關注的焦點,從而愿意接近中國,學習中國的經驗,從中受益。
從總體上看來,關于阿拉伯國家對于中國崛起態度的爭論有兩個核心:第一是中阿雙方間業已存在的利益和未來的利益,第二個核心主要體現在冷戰后的世界秩序中,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挑戰。事實上,我們無法將這兩個核心截然分開,基本上,這是裁定中阿關系的兩條準繩,不理解這兩個準繩的影響,就無法認清中阿關系,這兩條準繩是戰略的需要,是冷戰后國際秩序的性質體現,是共同的事業與利益。
戰略需要是指雙方相互認識到對方的重要性,認識到雙方相互需要。大體上可歸結為雙方相互利益的多少和雙方希望保持這一利益的愿望。這里的利益,不局限于經濟貿易利益,它包括所有的利益形式。根據一位中國研究人員的觀點,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體現在石油方面和通過美國所不愿看到的中國在中東地區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從而平衡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給予中國的壓力。
從中阿雙方的經貿方面看,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雙方去年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500億美元,比前年增長了大約40%,而中國去年對阿拉伯國家的出口額達到了214.4億美元,比前年增長了36%,進口額達到了249.4億美元,比前年增長了46%。阿拉伯國家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八大貿易伙伴和第七大進出口市場。中國在阿拉伯國家的直接投資總額達到了3.9億美元,阿拉伯國家在中國投資的項目達到了1067個,合同總價值15.2億美元。
目前,中國正同海灣合作委員會的成員國進行關于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雙方預計將于2006年底簽署這一協議。中國對于海灣地區石油的依賴是中阿關系核心的經濟問題之一,中國非常依賴海灣地區的石油,是因為作為一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22%的國家,她的石油儲量只占世界總儲量的1.8%,而中國又是位列于美國、日本之后的亞洲第二大,世界第三大的石油消費國。根據材料顯示,到2015年,中國將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大石油消費國。2005年,中國就從阿拉伯國家進口了大約5500萬噸原油,其中的大部分來自于海灣地區,這占到了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44%,阿拉伯國家已經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大石油來源地,石油貿易成為了中國與海灣地區貿易的重中之重。
盡管中阿雙方的共同投資非常有限,但中國還是在最近一段時間里,在世界經濟停滯的情況下,憑借極佳的政治經濟條件,創造出了對外國投資者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這是因為政治穩定的中國的市場頗具吸引力。2002年,沙特與中國簽訂協議,在中國建設一項石油和石油化工項目,這一項目來源于世界能源論壇所倡導的石油生產者和消費者合作的思想,這也正體現了石油消費國所要求的石油“供給安全”和石油生產國所倡導的石油“需求安全”的想法。截至2003年底,中國已同11個阿拉伯國家簽訂了12個雙邊投資協議,它們是:摩洛哥、阿曼(1995年),沙特、敘利亞、阿爾及利亞、黎巴嫩(1996年),蘇丹(1997年),也門(1998年),卡塔爾(1998年第一項,1999年第二項),巴林(1999年),約旦(2001年)。同時,中國還與四個阿拉伯國家簽署了關于雙重納稅的協議,它們是:埃及(1997年),巴林、阿曼(2002年),沙特(2005年)。在這一過程中,中國要致力于向中國的投資者介紹情況,并調整中國的金融工作,以鼓勵阿拉伯投資者,并使他們對在中國的資金和投資的安全放心。
另一個主要方面是冷戰后的國際秩序,這也是實現中阿雙方互利的基礎,這就要求阻止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霸權,倡導多極化的國際秩序,實現多方共贏。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下,美國稱霸,妄圖將它的意志與價值觀強加于其他國家,從而實現它自己的利益,現在,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的崛起,在美國看來,這就是冷戰后妨礙它實現霸權的路障之一。
在現在的國際秩序下,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正肆意地踐踏人權,使聯合國的作用邊緣化,在人道等借口的掩飾下,干涉其他國家的內政。現在我們看到,中國一再強調,人類共同的愿望是實現和平和發展,而實現這一愿望的最佳途徑就是建立多極化的國際秩序,此外,中國還呼吁建立公正、平等、互利的國際秩序的必要性,和平解決國家間沖突,以各種形式反對恐怖主義和加強聯合國作用的必要性。
中國的這些觀點和她發展中取得的經驗,都為阿拉伯世界所高度欣賞。盡管中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她已使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脫離了貧困。阿拉伯國家對中國的欣賞程度,可從阿拉伯國家舉行的關于討論中國崛起現象的會議和座談的數量,以及阿拉伯國家關于中國崛起的文章和研究數量中窺見一斑。中國是值得阿拉伯媒體研究和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討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中國崛起可能產生的實現全世界共同利益,擺脫單一霸權威脅等積極作用,以及從中國發展范例中學習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美國現在對中阿雙方,都是采取打壓的態度,美國妄圖在亞洲占有一席之地,意欲包圍、封鎖中國,現在,美國已在中亞、阿富汗、海灣地區站住了腳,并威脅對伊朗進行打擊。這些都同中國的崛起,中國崛起可能產生的實現全世界共同利益,擺脫單一霸權威脅相關。而對于阿拉伯世界,美國支持以色列的態度,侵占伊拉克和現在對敘利亞的種種威脅是阿拉伯世界面臨的最重大的安全隱患。
在中國所堅持和致力于實現的外交政策中,中國崛起在這一領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中國宣稱她會始終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盡管如此,相對于現在和將來我們所可以獲得的巨大利益來說,中阿關系仍然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第一個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各個阿拉伯國家與中國交往的傾向各有不同,一些國家傾向于加強政治合作,如敘利亞、巴勒斯坦,一些國家則注重發展經貿關系而回避政治問題,如摩洛哥、也門,而也有一些國家兼而有之,如埃及。其實阿拉伯國家應該更清晰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是可以交好的國家,與中國合作可以實現共贏。因為中國更愿意與大的國際集團交往,對更大的國際聯盟的影響回應更熱烈。這就要求阿拉伯國家在同中國的交往中,走共同化,集團化的道路。
第二個方面,中阿目前的關系水平與雙方緊密的歷史淵源不相稱,雙方都屬于古老的東方文明,雙方的文明是根蒂相接的。
第三個方面,中阿關系是受中以關系影響的。這就要求雙方考慮到對方的有形利益,特別是最近,一些新的變化證明了在外交關系領域,在國家交往的框架內,各方意識形態的不一致。目前,在國家間的交往中,一些阿拉伯國家將意識形態的看法拋到一邊,而僅僅關注于獲取利益,一些阿拉伯國家同印度的關系升溫,已經使以色列同巴基斯坦交好,巴基斯坦已決定實現同以色列的關系正常化。這些阿拉伯國家改變了支持巴基斯坦的態度,損害了同巴基斯坦的關系,可以說,它們與印度的關系是戰略上的損失。同時,中國也應在解決巴勒斯坦問題、伊拉克問題等阿拉伯世界的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不僅有利于阿拉伯國家,也對中國有益,因為這樣可以平衡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個方面,我們發現,中阿雙方的關系進展比較緩慢,自從2004年9月13日,中阿合作論壇文件簽署以來,除了2005年4月12日至13日舉辦的中阿合作論壇工商界人士會議以外,沒有什么實質的工作進展,在此基礎上,雙方應在中阿合作論壇的框架內,致力于加快合作項目的實施,以免在今年9月中阿合作論壇成立兩周年之際,還未實施任何合作論壇文件中已經商定過的工作計劃。
責編:雷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