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以“新村運動”為載體,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采取政府主導、社會支持、農民參與的辦法,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農村建設,不斷縮小城鄉差距。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把重點放在扶持國內幼稚工業的發展上,使韓國工業化、城市化步伐明顯加快。但同時,工業與農業發展失衡,城鄉差距急劇擴大。當時韓國的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3%,農業勞動力占就業人口的63%。全國80%的農戶住茅草房,80%的農戶不通電,40%的自然村不通汽車。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從1970年開始,韓國在全國實行“新村運動”,并按先易后難的步驟,分三個階段逐步推進。
第一階段是70年代初期,重點是大規模投資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國家提出包括草屋頂改造、道路硬化、改造衛生間、建設供水設施、架設橋梁和新建村活動室等20種工程項目。項目建設由村民民主討論、自主選擇,政府免費分給每個村335袋水泥,平均每戶約4袋。為了激勵農民,政府把全國的村按好中差分為自立村、自助村、基礎村三等,在村口立上牌子,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第二階段是70年代中期,政府在繼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又推出了增加農(漁)民收入計劃,重點支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推廣良種和先進技術,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第三階段是70年代后期,建設的重點又逐步轉向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村工業。政府推出了“建設新村運動增加收入綜合開發事業”規劃,培育農村自主發展能力,通過農產品加工增值來增加農民收入。
在“新村運動”興起的頭10年,韓國政府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2.8萬億韓元,參加新村運動人數累計達11億人次。經過建設,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1971至1975年,全國農村共架設橋梁65000座,每村都修了2至4公里長的進村公路,新建自來水管4440公里,新建村會館36000座,全國98%的農戶用上了電。進入70年代中后期,農民人均收入接近城市居民水平。到2004年,韓國城鄉居民收入為1:0.84。韓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實現了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新村運動”不僅在韓國贏得了農民的支持,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了普遍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