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貴刊的一名忠實讀者,現在遇到一個問題,想向你們請教。兩年前我和我的一位同學聯合創辦了一家合伙企業,主要從事各類電器零部件的經銷。我們的分工是,他負責貨源,我負責市場營銷和銷售,但實際上由于我長期在外跑營銷,企業內的后勤、行政、人事、財務全交給了我的同學。初期我們合作還算順利。約一年多,就收回了全部投資,每個月的利潤也挺豐厚的,但在幾個月前,我發現有些情況不正常。本來一直很少有客戶質量投訴,但這幾個月來,客戶質量問題投訴卻出現了很多。我問我的同學,他沒有作明確解釋。后經我調查,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我這位同學將最有利可圖的一些產品交給了他的家族企業生產,而他的家族企業生產能力有限,產品質量不過關。我向他提出意見后,他反過來指責我在外面應酬花錢大手大腳,用了很多錢。我感到很委屈,覺得已無法再與他合作下去,我想提出散伙,可他又不同意。于是公司經營每況愈下,員工幾乎都走光了。更要命的是,好不容易建立的銷售渠道逐漸被別的供貨商蠶食,我卻只能看著,干著急沒有辦法。請你們替我出出主意,我該怎么辦?
西安 馬邱智
2005年12月20日
馬邱智:
首先感謝你對《商界》的支持與信任。
在來信中,你所提到的合伙創業的問題也是讀者向我們提出咨詢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創業之初,采取合伙創業,優勢互補,有助于公司發展,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創業資源更加充裕,但是合伙關系如處理的不好,反成了絆腳石,使創業者身心疲憊,使創業成果毀于一旦。你由于與合伙人很難再合作下去,所以你的真實目的是想解除與你的同學即合伙人(以下簡稱“同學”)的合伙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下稱《合伙企業法》)的規定,你有以下幾種方案可以選擇:
一、將你的同學除名,即要求其退伙。《合伙企業法》第30條第三款規定“合伙人不得從事損害本合伙企業利益的活動。”而同學卻在未經你同意的情況下,將產品交由其家族企業生產,且產品質量有嚴重問題,引發了大量對合伙企業的質量投訴,損害了合伙企業的商譽,這已經是利用其合伙人的身份,以關聯交易的形式損害子合伙企業的利益。而《合伙企業法》第50條規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決議將其除名:(一)未履行出資義務;(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合伙企業造成損失;(三)執行合伙企業事務時有不正當行為;(四)合伙協議約定的其他事由。”顯然,同學的行為屬于前述第(二)、(四)規定的情況,又由于除同學外,合伙人只有你一人,因此你可以直接決定將同學除名。具體做法是,將除名決定書面通知同學。同學自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除名生效,其應當立即退伙。如果不服,由同學訴訟至法院。
二、你退伙。《合伙企業法》第47條規定“合伙協議未約定合伙企業的經營期
限的,合伙人在不給合伙企業事務執行造成不利影響的情況下,可以退伙,但應當提前三十日通知其他合伙人。”因此,你可以提前三十日通知同學,要求退伙。如果同學不同意,你可以訴訟至法院。
三、解散合伙企業。《合伙企業法》第57條規定“合伙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時,應當解散:(一)合伙協議約定的經營期限屆滿,合伙人不愿繼續經營的;(二)合伙協議約定的解散事由出現;(三)全體合伙人決定解散;(四)合伙人已不具備法定人數;(五)合伙協議約定的合伙目的已經實現或者無法實現;(六)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七)出現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合伙企業解散的其他原因。”你現在的企業狀況可能屬于前述第(五)項的情況,所以可以要求解散合伙企業。如果同學不同意,可以通過法院訴訟解散。
如果你選擇第一或第二種方案,應當與退伙人按照退伙時的合伙企業的財產狀況進行結算,退還退伙人的財產份額。如果選擇第三種方案,則應當對合伙企業進行清算。
特別提醒:請你認真比照和分析簽訂的《合伙協議》,該合伙協議中的約定對解決問題可能會有重要的意義。
我想,在成立合伙企業之初,你和你的同學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心愿,即做出一翻事業來,走到今天也實屬不易,如果散伙無法避免,也希望你能妥善地處理好你所遇到的種種糾紛,盡量做到買賣不成仁義在。
以上法律問題由重慶百君律師事務所秦代友律師解答(編輯 張婧)
創業雖是當今的時尚,但人人都知道“創業有風險,下海需謹慎”。本刊咨詢臺在整理了大量讀者來信后,發現大家并不缺少創業熱情,而是缺少一種自我保護意識,創業者一夜之間被騙幾十萬元,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那么,創業者究竟應該預防哪些陷阱呢?本刊咨詢臺收集了一些實際案例及相應點評,希望能對廣大讀者有所啟發。
網絡詐騙
[案例]
王先生是在生意場上摸爬滾打了30年的“老供銷”了,最近在某著名電子商務網站上開了個賬戶,開始網上創業。
一次,王先生在網上看到一則信息,某位有著“高資信度”標志的客商低價批量提供優質黃沙,經驗老道的王先生并未急著下手,而是通過工商部門了解供貨商的情況。在確認供貨商的“身份”后,王先生便從下家那里預收了30%的貨款,按照網上提供的賬號匯了過去,可他等的黃沙船卻遲遲到不了,下家又三番五次地催他交貨,一急之下他只好親自前去催貨。到那里后王先生發現,那家企業確實存在,不過只做鋼鐵貿易,不搞建材,而且從未涉足電子商務領域,至于網上的那家企業,是行騙者盜用了該公司的營業執照復印件后虛構的。最后,王先生賠了下家客戶幾十萬元。
[點評]
電子商務雖然有著快捷、便利的特點,但與傳統的交易方式相比,風險更大。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高科技來移花接木,借用正規企業的名號行騙,不少創業者由于不熟悉電子商務的運作模式和特點而上當受騙。其實,網絡只是交易的一種媒介,通過網絡獲得商業信息后,必須進行網下的考察。特別是業務量大的單子,高利潤的項目往往風險也相對較高,創業者更要小心謹慎,親自走訪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僅是坐在家中敲敲鍵盤。有條件的話,可請投資、法律方面的專家把關。
融資詐騙
[案例]
2003年,余先生投資5萬元開了一家小企業,如今的資產已增至20多萬元,企業發展勢頭相當不錯,但苦于資金有限,因此想通過融資擴大業務。他先后找過十幾家風險投資公司和投資中介公司,都沒有結果。就在余先生快失去信心之時,終于遇見一家表示有興趣的投資公司。這家公司自稱是大型國有企業下屬的風險投資公司,有項目專員、助理、副總、總監,像模像樣,對余先生的項目詢問得很詳細,評價也很好,投資部總監還表示“先做朋友、再做項目”。當時,余先生非常感動,因此投資公司提出要考查項目的真實性,并且按慣例由項目方先預付考察費時,他毫無防備之心。錢寄出去之后不久,余先生發現那家投資公司的電話、投資總監的手機號碼全都變成了空號……
[點評]
很多創業者認為,融資就是別人給錢,不會遇到騙子,因此就有了麻痹思想。其實,詐騙者遠比人們想象的高明,他們利用創業者等米下鍋又急于求成的心態,先是夸口公司規模、專業程度以取得創業者的信任,然后對融資項目大加贊賞,讓創業者覺得遇上了“貴人”,最后借考察項目名義騙取考察費、公關費等,收費后就銷聲匿跡。因此,對創業者來說,除了要對投資公司的背景進行全面調查,還需要保持警惕的心態,特別是對各種付款要求,多問幾個為什么,必要時可用法律合同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合作詐騙
[案例]
李先生開了一家公司,專門從事代理業務,原本以為金錢交易全在上下家,他只要事成后收取代理費,風險不大。一天,李先生接到自稱是湖北振興實業總公司業務經理打來的電話,委托他作為其公司產品高分子凈化膜的總代理,李先生看其手續齊全,便在專業網站上發布了相關信息,幾天后便有了回音,廣東有人來電說急需4000米高分子凈化膜,金額共計27萬元。李先生一算,可賺幾萬元的代理費,于是馬上和上家聯系。上家很爽快,答應把一批去汕頭的貨調往廣州,但需立即支付貨款。李先生通知下家后,對方立即派人送來了上萬元的定金,表示實在大忙,需要李先生幫忙先提貨,事后會加付提貨費。因為不想放棄到手的“肥肉”,李先生幫著提貨并墊付了貨款,可第二天事情全都變了:下家表示暫時不需要這批貨了,而上家的“負責人”怎么也聯系不上。
[點評]
這是一個典型案例,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然后冷靜地考察上下家。對于上家,要對廠家實力、供貨能力、產品質量等一一了解清楚,特別要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專業問題,看看其能否對答如流。對于下家,如果碰到那種接幾十萬元的大單子時毫不猶豫的“爽快人”,則要睜大眼睛了。
(編輯 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