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中國青年報》的“冰點”周刊上細讀了《尋找林昭》這篇報告文學,文中的一副對聯,教人拳拳服膺。
1980年底,北大的部分同學和老師為林昭召開了一個遲到的追悼會,悼念這位為追求“平等、自由、和睦” ,為堅持真理而于1968年4月29日被槍殺的中國杰出女性。追悼會上,掛出一副由兩個標點符號組成的無字挽聯:
上聯是:?
下聯是:!
這副無字挽聯的內涵委實是太豐富了。先說上聯的問號,該問的誠然太多了:林昭為什么會被處死?作為人,尤其是作為知識分子的人,要不要有獨立的人格?這數十年間究竟發生了多少類似的慘劇?為什么會發生?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其嚴重后果是什么?悼念林昭我們要吸取什么教訓……再說下聯的感嘆號:由林昭的死而生發的感嘆甚多:驚嘆、哀嘆、浩嘆、慨嘆、悲嘆、長嘆……不用一個感嘆號,又怎能概括,怎能了之?
此時無字勝有字啊!
這副無字的挽聯,堪稱對聯中的妙品,含義盡在不言中。當然,這是一副誕生于特定環境的挽聯,更相宜在特定情境中讀解。
作為語言文字的輔助工具的標點符號,有時確可替代文字,甚至比文字更見效。然而,并非所有的文體皆適宜由標點擔當主角,并非所有的無字作品皆能成立。近悉,山西作家胡文亮歷時一年,寫出了“奇妙無比”的“世界上第一篇無字小說”《。》,全篇由14個標點組成,分五段:
:?
:!
“‘……’”
(、)。《,》
;——
作者自認為“小說講述了一個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情節曲折動人,高潮迭起” ,希望通過14萬元的高額獎金,懸賞破譯者。這篇無字小說奇是奇了,妙卻說不上。稍稍有點文學常識的人都知道,由文字組成的詩歌,尚且有“詩無定解”一說,這種摸不著邊際的無字小說,還能指望有“標準答案”嗎?你說答案(“小說”到底寫了些什么內容)是甲,他偏說是乙。那些天真的想領14萬賞金的人,你們徒勞無功地競猜去吧,只是小心被人捉弄。
小說自有小說的特征和基本元素,它是讓人讀的,不是讓人猜的。小說不是密碼,不是天書,不是非同小可的接頭暗號,何需破譯?鼓搗出一篇無字小說叫人破譯,三朋四友私下里玩玩還差不多,而今通過媒體把它推向社會,讓公眾來破譯,未免過高估計自己作品的魅力了。胡作家的做秀和炒作,引發了一陣質疑和批評——或許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種炒作者的心理,倒是無須破譯的。
搞文學的人最忌心浮氣躁,不腳踏實地。那些萬眾景仰的大師之所以能登上文學藝術的峰巔,憑的是超拔的天賦、恒久的勤奮和沉穩的心態,憑的是日積月累的磨礪和進取,而不是靠一驚一咋的標新立異,奇形怪狀的旁門左道。“無心作怪,所以成圣” ,真是說到了點子上。反之呢?
如何評價這篇無字小說的行世,這里無妨移用構成無字挽聯的那兩個標點:?與!。其中的意思,也是無須破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