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人物檔案庫里的人才
在陜西省檔案館名人庫里,收藏著建國五十余年來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著名人物檔案。這些文字的、圖片的、音像光碟的、實物的檔案,記錄著他們成長的足跡,記載著精英們對陜西政治經濟方面的貢獻,是歷史的最好考證。黨和政府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將這些工作、生活中形成的檔案作為國家檔案館館藏的一部分載入史冊,用以存史、資政、育人。
陜西省檔案館名人庫里各類載體的檔案,曾吸引了省內外的檔案界同仁,吸引了上至中央電視臺下至地方報紙的十數家媒體,省上領導賈治邦、袁純清、羅振江、桂中岳、李溪溥、李森桂、范明等現任、離休領導及國家檔案局副局長郭樹銀等都前來視察指導過。在仔細的觀看了名人檔案微型展覽及經過系統分類整理的人物檔案全宗后,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建議。記得有人曾問我:省農業廳廳長史志誠的檔案你們這里有嗎?我當時回答:“有。他僅僅做為廳長的職務是不夠名人標準的。史志誠同志是作為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和中國毒理學會副理事長三個國家級學會副職而建立著名人物檔案的。”此殊榮在全國都是罕見的,少有的。
我和我的同事在征集、整理檔案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檔案、資料看到史志誠同志不僅是農業和畜牧業經濟方面的管理者,而且確是一位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個領域都有建樹的學者、專家。他1941年出生于陜西榆林,曾就讀于陜西榆林農業學校獸醫專業和西北農業大學,獲農學碩士學位。1958年參加工作,先后在省農林廳、省畜牧廳、省農牧廳、農業廣播學校和省農業廳等單位工作、任職,現任陜西省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1997年6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盧良恕院士為史志誠題寫的“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為祖國繁榮昌盛創造性地工作。”就是對他最好的贊譽。
為農業發展盡心盡力
確保糧食安全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最重要的標志。1996年,史志誠被任命為陜西省農業廳廳長,當時面臨的形勢是糧食連續兩年徘徊在200億斤上下,全省人均640斤,低于全國脫貧標準的700斤。面對糧食生產問題,他集中力量采取以推廣地膜小麥和地膜玉米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創新增產技術和相應措施,經過三年的努力,1998年全省糧食總產達260億斤,人均720斤,達到陜西糧食總產歷史新高。農業部部長劉江來陜視察時指出:陜西實現糧食自給,豐年有余,就是對全國的貢獻。他對1998年陜西糧食增長幅度之大非常滿意,給予了獎勵。史志誠組織的“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推廣”。還獲2003年農業部豐收計劃一等獎;主持的“確保我省糧食產需平衡的對策研究”,獲得2004年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優秀建議一等獎。
正確導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研究,是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迫切任務之一。90年代興起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經營方式的變革。對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農業經營方式的轉變,提高農民收入都起到明顯的作用。然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提法不夠規范。針對這個問題,史志誠就農業產業化經營問題于1997年11月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黃立新,他認為:農業產業化的提法應當規范為“農業產業化經營”,防止將“產業化”與“現代化”相提并論,更要防止將“產業化”替代“現代化”的傾向。他的研究論文“農業產業化經營若干經濟理論分析”送給國務院農業研究中心楊雍哲主任并發表在農業部《農村經濟文稿》1997年第8期上,引起有關部門重視。之后在1998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江總書記的報告中將農業產業化明確規范為“農業產業化經營”。
警惕有害有毒生物入侵是我國加入WTO面臨的新問題。2001年在長春召開的中國科學年會上,史志誠發表了“加強有毒有害植物的研究與防治”論文。新華社記者王永康采訪后在“國內動態清樣”發表專家建議指出,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產品進口、人員貨物往來增加,來自國外的有毒有害物質的威脅就會大大增加,我國應加強對有害生物風險分析(PRA)的研究,為防止有害植物入侵提供科學依據。溫家寶副總理11月19日批示農業部,杜青林部長批示農業部、中國作物協會在中國農科院召開座談會,聽取了史志誠和有關專家的匯報,寫了“關于迅速采取措施預防和控制我國外來有害植物的建議”,進一步促成中國毒理學會、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和陜西省科協,于2002年11月在西安聯合召開了“加入WTO與防止有害生物入侵研討會”,來自北京和各地的專家、教授參加了會議,就有關立法、執法,加強海關檢查等措施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
史志誠同志為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1997年6月根據程安東省長關于如何發揮渭北糧食生產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再造一個陜西的指示,史志誠同志請示省政府同意,邀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盧良恕院士等糧食問題和生態問題專家來我省聯合考察,提出“關于陜北、渭北糧食生產與農業持續發展的報告”送姜春云副總理。姜春云副總理于97年7月6日做了“對情況分析和今后意見值得重視”的批示,并于7月下旬來陜考察,提出“關于陜北地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的調查報告”,江澤民總書記8月5日批示“我寫了一點意見,另頁。”這就是著名的“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的批示。1999年5月史志誠再次邀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院士來陜考察,提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報告,送國務院領導同志,8月6日,朱镕基總理來陜視察,史志誠廳長作為陪同人員,在延安親耳聆聽了總理作出的“退耕還林還草”的重大決策。自此一個大規模的全國性的退耕還林還草全面展開。我省連續八年得到國家大力支持,退耕還林還草取得重大進展,不僅穩定了糧食生產,而且使生態環境有了很大改觀。
創立畜產經濟新理論
史志誠同志刻苦鉆研,勇于實踐與創新。1986到1987年,他在陜西靖邊縣蹲點時,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編寫了《陜北畜產經濟》一書,之后,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又編著了《陜西畜產經濟》、《畜產經濟概論》、《畜產市場運行與發展》和《國外畜產經營》等著作,并發表論文50余篇,從實踐上升到理論上,指導畜牧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他還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徐恩波教授聯合,培養出畜產經濟與貿易碩士研究生5名,為國家培養了專業人才,為推動我國畜牧業的產業化經營提供了理論依據。
史志誠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畜牧業的發展面臨市場和疫病兩大風險。養殖業“賺不賺靠防疫,賺多賺少看管理”。畜禽防疫是國家行為,必須建立國家新的獸醫管理體制,史志誠和著名獸醫專家尹德華、吳兆麟等專家早在1993年就根據獸醫的社會性、法律性和國際性特點向農業部提出了國家建立獸醫局的建議。2002年又在農業部科技委會議上發表“加快西部農業發展的十點建議”,提出畜禽防疫是國家行為,應當將鄉鎮畜牧獸醫站的獸醫診治療和畜禽防疫分開的建議。目前我國正在推行新的獸醫管理體制,農業部成立了獸醫局,鄉鎮畜牧獸醫站的獸醫診療和畜禽防疫分開,獸醫診療實行執業獸醫制度。畜禽防疫作為縣、政府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2005年根據新形勢對獸醫官的需求,又建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加強畜禽防疫教育,成立獸醫學院,為國家培養合格的獸醫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采納了此建議,于2006年3月10日校長辦公會決定成立動物醫學學院,恢復學制為5年。
此外,在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方面獲得多項獎勵。1993年保持陜西十年無疫,獲得國務院防治畜禽疫病指揮部的獎勵;他主持的陜西百萬只改良羊綜合技術研究與推廣,獲農業部豐收計劃二等獎,陜西省政府農業科技推廣一等獎。為我省畜牧經濟發展,從實踐到理論上都作出了貢獻。
毒理學的學科帶頭人
毒理學是研究毒物和中毒的科學,是關系到我們這個星球上人類未來健康的一門新興生物科學。史志誠從1961年—1963年在陜西蘭田縣、旬陽縣調查牛病和首次發現牛櫟樹葉中毒開始,就與毒物和中毒這兩個名詞結下了不解之緣。理論上的爭論,農民的損失,他看著心痛,暗下決心要把獸醫毒理學作為研究方向,為解開毒物與人類之間這個“毒性方程”而奮斗一生。1978年在段得賢教授的指導下,確定了家畜中毒性疾病研究方向。在省畜牧獸醫總站從事毒物分析和家畜中毒病的防治工作的同時,協助導師繼續攻研,這之后的十幾年間從未中斷,利用假日和業余時間,結合社會需求從事植物毒素、生態毒理、毒性災害以及動物毒物學理論體系等方面的研究,努力開拓動物毒物學研究領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創立了“丹寧生物活化理論”,闡明了牛櫟樹葉中毒發病機理,提出了預防和解毒技術。1978——1981年,史志誠系統研究了“牛櫟樹葉中毒機理”,提出并證實了“高分子櫟樹葉丹寧經胃腸道生物降解為多種低分子酚類化合物引起中毒”的假設,建立了“丹寧生物活化理論”,首次闡明了櫟丹寧的毒理機制,破解了300多年丹寧毒性不解之謎,為防治牛櫟樹葉中毒提供了理論依據,填補了生化毒理學的一項空白,獲農業部技改二等獎。鑒于這項研究在毒物學領域中的貢獻和國際影響,被國際毒素學會(IST)吸收為會員,還參加了國際毒素學會在新加坡召開的會議,發表了論文。他制訂了我國第一個動物疫病的診斷與防治標準:《牛櫟樹葉中毒診斷標準與防治原則》在全國疫區推廣,有效控制了該病的發生,取得了成功。僅陜西、甘肅、遼寧、河南4個省的發病地區統計累計防治牛176.13萬頭,減少經濟損失1.5億元人民幣。

建立了“動物毒物學”的理論體系。史志誠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名獲得獸醫毒理學碩士學位的研究生。他的導師段德賢教導他:進一個學科的門容易,能否成為這門學科的開拓者和建設者,是對一個研究生科學精神的最大考驗。1981年他首先在省畜牧獸醫總站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獸醫毒物分析室,承擔了農業部“全國獸醫毒物檢驗師資培訓班”的任務。之后創立了動物毒物學理論體系;提出草地生態毒理系統新概念;首次提出“毒性災害”命題并研究了20世紀全球毒性災害史;創建了“毒物與人類”網站;開展了食品安全與立法的研究。不僅如此,還完成了國家部委和陜西省“八五”、“九五”多項科研與重大科技推廣項目。獲部委和省級科技獎6項。獨立或與他人合作編著了《家畜常見中毒病檢驗》、《獸醫毒物學》、《植物毒素學》、《毒性災害》、《飼料餅粕脫毒原理與工藝》、《中國草地重要有毒植物》、《動物毒物學》、《英漢毒物學詞匯》、《謹防生活中的有毒物》、《生態毒理學概論》等十部共約400萬字的著作。
開創世界毒物史和毒理科學史研究的新局面。2000年史志誠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后,一方面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王建華教授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為學科的發展準備后續人才;另一方面在西北大學創建了“毒理學史研究室”在當今國際反恐斗爭和公共安全問題凸顯的形勢下,毒物史的研究成為研究世界文明史的一個新視點。他從實際出發轉向世界毒物科學的歷史研究,希望在毒理學史研究領域做一點新的工作和探索。
在我國,世界毒物史與毒理科技史的研究尚屬空白,史志誠先后發表了“中國古代的毒物學”“毒學探源”、“中國草地生態環境與毒草災害”、“日本的毒性災害”,“20世紀毒性災害及其歷史教訓”等論文,引起了海內外同行專家的贊揚。
組織毒理學社團,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1982年史志誠應邀在哈爾濱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獸醫毒物檢驗講習班講課,之后又受農業部畜牧局的委托先后在西安和楊凌舉辦了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獸醫毒物檢驗講習班。并與段得賢教授、謝占武研究員共同發起創立了“中國動物毒物學研究會”,當選為第一任理事長。1995年成立毒理學史專業委員會,任主任委員。2004年又發起成立“陜西省毒理學會”任理事長。20多年來,先后召開全國性學術交流會10次,專題研討會8次,組織參加國際會議4次,參加國內跨學科會議5次,團結了毒理學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無私忘我的奉獻
面對長期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又出書又出研究成果的史志誠,我簡直不可思議。我不明白,那個花白頭發下的大腦幾十年來是怎樣高速運轉的,那個略高于1.70的身軀里怎蘊藏著如此巨大的能量。史志誠思維敏捷,頭腦清晰。說起專業滔滔不絕,興致盎然。他說搞行政當領導不是他的本意,而業務方面的鉆研無論是在人生的高潮低谷都從未放松過,故低潮時寫書,高潮時出書,幾十年來已形成了規律。從而也做到了行政、業務兩不誤;史志誠為人謙遜,心態平和。作為領導、專家他曾出訪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泰國、日本、法國、荷蘭、丹麥、意大利、匈牙利、以色列、澳大利亞等國學習、考察、交流。他還是省第九、十屆人大代表。擔任著《中國獸醫雜志》和《中國毒理學通訊》編委、《動物毒理學》雜志主編等。事跡被編入1992年《中國年鑒》、香港《當代名人傳》(中國卷)、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等辭書中。見多識廣、事業有成的他不居功不驕傲,做事不張揚,態度平和,心若止水,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史志誠有鉆研精神,刻苦努力。他自幼喜愛美術、文學,靜物作品還曾獲過獎,癡迷的他為此而誤了學業,高三重讀了一年。文革期間受過沖擊看過大門,盡管這樣,他從未消停過,他把別人用來休閑的時間全用在看書學習上,抓住一切機遇,而且一定要鉆進去弄透,其精神可佳;史志誠一生追求的并為之奮斗的就是讓人民群眾吃飽、吃好、吃得安全。即提高糧食產量是為了讓群眾吃飽。而發展畜產提供更多的肉、奶、蛋等動物性食品,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吃好。搞毒理研究是以預防、治療為目的,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全。他說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這就是曾任省農業廳廳長的史志誠——人民公仆!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高談闊論,只有一絲不茍的工作和嚴謹的作風,這就是我們的學者!!沒有宣傳,沒有炒作,只有無私的忘我的奉獻,這就是我們的專家!!!
現年六十有五的史志誠說他即將徹底退下來,繼續研究世界毒物史,將歷史上毒物研究成果,人類認識和處置突發毒性事件的歷史經驗告訴人民。我看無論站在事業的角度還是勤奮的角度,只要健康狀況允許,他都會退而不休的。在此,我將一切美好的心愿凝注于筆端,祝愿史志誠同志身體康健。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