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海燕
一、文學泛化的時代
這里所說的文學泛化不涉及文學的質的規定性的變動,是基于當代文學在種類和創作主體兩方面的外延擴大,文學思維對日常生活的滲入,以及當代社會非文學領域與文學互動影響等新特點所作出的概括性表達。其理由主要源于以下幾點:
第一是文學樣態的多樣化
文學作為藝術圣殿中的寵兒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文學正在褪去作為上層建筑的神圣色彩,日益成為經濟市場中的一個產業,在光怪陸離的文化消費市場艱難地尋求生存和發展。面對挑戰,純文學領域出現了兩種應對方法,一是以數量的萎縮為代價,堅守純文學陣地;另一種則是走向分化,以市場的喜好為指針,向消遣娛樂性靠攏。以文學雜志為例,十年來,純文學期刊全面萎縮,據統計,全國文學期刊約有700多種,其中能維持生計的不足100種。大量的文學期刊訂數不斷下跌,一直在??倪吘壙嗫鄴暝??!度嗣裎膶W》發行量在上世紀80年代初時達到過180多萬,現在只有三萬冊左右。《詩刊》在上世紀80年代巔峰時期的發行量達到80萬冊,現在則只有三四萬冊?!懂敶?、《收獲》等文學期刊,無一幸免。地方級文學期刊更慘,比如曾經顯赫一時的《昆侖》已經???。一種改頭換面的“改版潮”、“改刊潮”席卷了文學期刊,《天津文學》變成了休閑的《青春閱讀》,《河北文學》則變成了時尚的《當代人》,作家出版社的《作家文摘》提出要為讀者“提供文化快餐”。
在純文學走向萎縮和分化的同時,以文學為母本的其他泛文學類型卻在以茂盛的生命力蓬蓬勃勃地發展著。且不說電視劇必然首先需要一個劇本,就是一則電視廣告,也首先需要一份文案,對廣告進行創意和設計。新聞雖然標榜記錄事實,但是敘述哪些事實,敘述事實的哪些部分,如何敘述,以及突出主題、剪裁得當、語言精煉等等,仍是文學的思維和技巧。甚至當下的網絡游戲,最成功的游戲必然會有一個類似于劇本的好構思,貫穿著纏綿的愛情,傳奇的經歷,令眾玩家身陷其中,欲罷不能。再如新興的職業——網絡短信寫手。那一條條或深情或幽默的短信,分明是70字的文學小品。“起、承、轉、合”的敘事手法,排比、擬人、借喻、隱語、頂真等修辭手法都運用得極為嫻熟,這些寫手的文學功力可見一斑。
今年9月,在廣東出現了中國首部“短信小說”。這篇名為《城外》的小說內容是按照長篇小說的情節向下發展的,但每一篇只有70個字,一共60篇4200字,是專門為手機短信定制而成的。《城外》的作者,廣東省文學院簽約作家千夫長坦然地表明了他寫作這篇小說的目的:“我寫傳統的小說,就是追求我的心靈,為我的心靈寫作;我寫這樣的手機短信小說,就是為了市場寫作,追求一種功利。”這部專門針對手機短信用戶的手機短信小說的確獲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功。日前,一家無線增值業務運營商以18萬元買斷了它的版權?!冻峭狻返慕洕б媪⒖桃l了效仿,僅僅一個月,另兩部短信小說《距離》、《烏魯木齊女郎》就相繼在臺灣和新疆出爐。
據統計,我國大陸擁有的電視機數量為世界之最,我國人均擁有的電視機數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中國日報發行量位居世界首位;我國的電視觀眾已超過11億,報刊的讀者群超過四億。到2000年年終,我國計算機650萬臺,上網用戶1690萬人,WWW站點27289個,預計到2010年上網用戶將達2.8億。一首詩歌,發表于《詩刊》,讀者不過三四萬人,而譜上曲成為流行歌曲后,受眾則驟然增至幾百萬甚至上千萬。這些泛文學意義上的文化領域,一方面侵占、擠壓著傳統文學,另一方面也在擴大著文學的外延,文學產品的泛化已是不爭的現實。
第二是文學創作主體的泛化
與文學產品一齊走向分化、泛化的,還有文學創作主體。首先,職業作家群體走向分化。面對文學市場雜糅的消費需求,作家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給自己提出了不同的文學任務。有些嘗試文學創新,試圖將文學的藝術性與市場經濟形態完美地結合;有些仍舊傾心于純文學創作;有些則明確地把獲取經濟利益作為寫作的中心目的,比如雪米莉和他的言情小說。其次,非職業文學創作主體的擴大化。這一方面是由于20年來中國的教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具有文學創作能力的絕對人口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也與社會的價值判斷標準的變動密切相關。80年代以前的中國,文學聚集了大量想像力人才。但在市場經濟建立以后,想像力人才分流,在那些更能獲得經濟成功和社會地位提升的學科領域,諸如經濟、法律、財貿等,匯聚了大多數具有想像力才能的頂尖人物。即使中文系的畢業生從事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創作的人也是寥寥無幾,他們流向新聞部門、企業策劃、廣告公司,雖然浸潤著深厚的文學底蘊,每天的工作也是舞文弄墨,但他們只能是泛化意義上的文學創作主體。文學已經從精英走向了大眾。
第三是文學思維和技法的幽靈化
前述諸如歌詞、短信、廣告文案等脫胎于文學,在現代傳媒科技的推動下產生并如火如荼發展的領域和行業,雖然在形式上與傳統文學相去甚遠,但實質上卻深深浸淫著文學的思維和技法?!拔膶W的魂靈從文學中消失了,但在其他的文化類型中顯靈。文學給自身留下了一副皮囊,卻成了幽靈,附著于各種新生的文化樣式中”。文學成為其他文化類型潛在的基礎和支配,同時,文學也在這一互動過程中被其他文化思維改造、同化。
我們來比較兩個具體文本。一是廣告詞“農夫山泉有點甜”。泉,天然純凈之水;山泉,引發出一幅優美的畫面:清澈的泉水從山澗汩汩涌出,流淌在萋萋綠草之間,進一步加強了對泉水優良純凈品質的印象;農夫,最古老的職業之一,代表了自然、悠淡的生活方式;甜,首先是口感的甜,繼而喚起心靈的甜蜜感和幸福感;有點甜,說明這種甜蜜和喜悅是一種淡淡的感覺,縈繞在口舌和心靈之間。這些聯想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想像結構,把廣告受眾的想像指向對產品的認可和接受。其文化基礎建構在當代中國都市人群對傳統、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認同與向往,對污染和現代性的厭倦,以及天人合一價值理念的民族文化積淀等心理審美接受圖式的深層結構上。雖然廣告的終極目標是激起人們對商品的美譽度和購買欲望,進而達到刺激受眾成為這一產品的消費者,但它的想像卻是以精神想像與審美想像為中介的。
而文學作品的想像則不同。以卞之琳的小詩《斷章》為例:“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
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從那個正站在橋上不看風景??础澳恪钡娜四退寄推返囊弧翱础敝校涂梢陨龆嗌傧胂?這一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蕩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
這首詩很典型地顯示了文學作品雋永的、無止境的審美內涵。首先,它的想像力無處不在,不僅表現在字、詞、句、結構等細微之處引發的聯想,還體現在整個文本的空白結構上,包括人物形象系統、情節組成、語言、意境等等,是想像力的宏大敘事。其次,它的想像力以文本作為起點,在精神的愉悅和想像力的飛升中展開和結束。
廣告語言文本的想像和文學作品的想像,雖然都要利用既有的審美意象系統,但文學想像不僅要獲得平面或縱深層面的聯想,更要達到精神的超越。這是文學的超越性特性賦予文學想像力的超越性品格,也是文學想像力的特有品格。
但是在文學與其他文化類型互滲的這個過程中,文學作品的想像也遭遇了許多負面影響。這在后面會具體談到。
第四是日常生活符碼化思維的滲透
按照費斯克的傳播理論,符號是各種人為制品或行為,其目的是傳達意義;符碼則是組織符號和決定符號關系的系統,它們都是社會關系的實踐。博得里拉定義我們的時代是一個信息與符號的時代,他認為我們生存的社會正由“冶金術社會向符號制造術社會過渡。在這一過程中,符號擁有了自己的生命,并建構出了一種由模型、符碼組成的社會秩序。這種符號制造術組成了新的社會秩序”。這些“源源不斷的、滲透當今社會日常生活結果的符號和圖像”,使當代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符號世界,物與人,都成為符碼框架上的象征符號。作為社會關系在思維上的實踐,我以為,符碼思維的產生與當代文化的視覺文化轉向,以及由視覺文化衍生的形象的符號意味有關。
早在1976年,丹尼爾·貝爾就斷言:“目前居‘統治地位的是視覺觀念。聲音和景
象,尤其是后者,組織了美學,統率了觀眾。在一個大眾社會里,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碑敶幕癄顟B下,電影、電視、戲劇、廣告、時裝、攝影、繪畫、網絡視聽……等等一切提供視覺信息的媒介,都在共同構筑著視覺文化符號的符碼傳播系統。當代文化正在經歷著視覺革命,當代生活正在經歷著形象的符號化革命。人們以昂貴的價格購買名車、名表、名牌
服飾,其價格的絕大部分實際是用來購買那個能說明它們昂貴身價的小小標牌,因為正是這個標牌使它們成為身份和財富的象征符號。在這里,保暖和舒適的實用效果被財富和時尚的符號效果遮蓋了。在生活中,人們也已經習慣于通過形象的符碼意義去認識、判斷事物,而且日常形象的符碼意義正在趨于凝固和穩定,形成為一種生活意象。比如,長發和大胡子成為藝術家的符號表征,打高爾夫球成為成功男性的符號表征,甚至一副質地良好的眼鏡成為知識的外在符號表征。鋪天蓋地的廣告里不是這樣說的嗎?“走中國道路,開一汽奧迪”,“菁英特區,白領社圈”,開這種汽車就成了愛國者,住這片樓盤就成了精英人士。雖然它們作為文化符號的意義推導很有些漏洞,但是,在這類生活意象大量反復出現的強化作用下,人們已經被動地適應并習慣了這些符號以及符號思維。
這些生活意象與文學意象有表面上的共同之處,即:都是由形象聯想到意義??墒牵@些生活意象由形象到意義的聯想是直接的,缺少一系列的中介環節;它們所指向的意義也呈現削平了深度的平面化特點??傊鼈兪桥c文學意象完全不同的符號系統。但是,因為這兩種想像方式在起點——終點形式上的相似,文學想像力自然也浸潤了視覺文化思維影響下的符碼思維的特征,受到現實生活意象想像方式的思維同化。
二、文學想像力危機的內容
當代中國文學的想像力萎縮既是當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原創力匱乏的表現之一,也是文學泛化背景下非文學領域與文學互動而引起的非文學想像力方式對文學想像方式影響的反映。嚴格地說,當代中國文學并不缺少想像力,而是缺少符合文學這種特殊的語言審美藝術特質的優秀的想像力。
首先,讓我們區分一下想像力與文學想像力。
“想像”一詞在希臘語中意為“使呈現”,涵義是在意識中浮現直觀意象的作用。想像
力作為這樣一種將直觀意象呈現于意識之中的“直觀的機能”(康德語),是不以概念為中介
和指向的。誠如李澤厚所述,“只有想像力是自由地喚起知性,而知性不借助概念的幫助而將想像力放在和規律性的運動之中,表象這才不作為思想,而是作為一種心情的和目的性的內在感覺,把自己傳達出來”。這是審美的想像,而在一般想像中,想像借助或指向概念。比如看到本·拉登的照片,人們馬上會聯想到恐怖主義;聽到廣島,立刻想到原子彈。它們已經成為這些概念的圖解。
由于現代機器復制技術,越來越多的事物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符碼,包括許多原本屬于審美想像范疇的事物。例如“希望工程”的宣傳畫“大眼睛的小姑娘”,這是一幅能夠引起觀看者許多想像的優秀的攝影作品,光與影的明暗對比,瘦削的臉頰和大眼睛的反差,那雙純真而懵懂的眼睛傳達的深厚內容,都能引發人們許多的聯想和深層審美思考。但是由于這幅照片被大量復制,并在一種特定語境下反復使用,使得它成為了“希望工程”的象征符號,人們一看到它,就立刻想到“希望工程”這一概念,而不再喚起審美想像。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符碼時代,生活中充斥著象征符碼,充斥著由能指到所指的概念性想像。當文學日益泛化,與其他泛文學樣態相互滲透的時候,這種概念性想像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滲入了文學想像之中,帶來了文學文本的傳統審美意蘊的淡化和消解。我們慨嘆文學的想像力的萎縮,實際上是有感于文學的文學想像力的萎縮。這是兩個必須厘清的概念。
其次,我們再區分一下優秀的想像力與輕浮的想像力。
在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中,不僅把文學想像力與一般想像力混淆,還出現了優秀的想像力與輕浮的想像力混為一談的概念混淆。而它們在文學中的作用是大相徑庭的,“輕浮的想像力決不能產生有價值的作品”。比如身體寫作,比如戲說的風潮,這些或丑惡或輕浮的想像力確乎創造了不同以往的光怪陸離的新世界,但它們的世界又是怎樣的一個世界?要么夸大獸性,要么把人引入酒后的狂癲。這是一種低劣的、粗俗的思維。
最后,我們要指出的是獨特性的匱乏是文學想像力萎縮的深層原因。
想像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活動,是心靈“精鶩八極,心游萬仞”的自由飛升。而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的獨特性和原創性正在淡化和消解,有著鮮明的個性標簽的作家和作品正在消失,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層面。
一、原創思想的匱乏。凡大作家必為大思想家。而想像力,作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黑格爾語),是以獨創為顯著特征的。康德說,“屬于天才本身的領域上的想像力,因為它是創造性的,并且比別的能力更少受到規則的強制,卻正因此而更有獨創性”。誠如新批評派所言,“科學和哲學方面哪怕是極小的思想也會給小說在方法和內容方面帶來影響”,當代中國在思想上的失語背景,顯然無法給文學的發展提供相應的思想和理論支持。
二、結構創新能力的匱乏?!跋胂窳ξs”這一問題是針對新寫實小說提出的,而對于小說來說,結構是創造獨特審美世界至關重要的一環?!靶≌f可以從任何事物發源,只要這些事物能激發人的想像力從而去完成小說的特殊使命,即:把事物有機地聯系起來并從中生發出某種意義來——不,不僅僅是聯系起來就夠了,而是要創造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各種事物相互自然依存而其中又賦有意義”。當下中國小說的宏大敘事已經被解構,新的中國話語的敘事結構尚未建立,結構創新尚未實現。
三、自由心靈的屏蔽。有評論家認為,中國當代文學不能產生富于想像力的經典之作的原因是市場的桎梏。我不這樣認為。的確,“由于大眾文化的市場特征,它的策劃、生產、
銷售必然帶有濃厚的市場運作色彩”,市場會使作家和作品發生分化,但作家從來都不曾與市場隔絕。巴爾扎克以賣文還債,吳敬梓以賣文糊口,巴金一生以版稅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都沒有妨礙他們創作出優秀的文學作品。與他們寫出經典作品的時代相比,目前中國的文學市場化的程度還遠遠不夠。但丁在詩中寫道:“啊想像力。你間或會讓我們遠遠脫離外界的一切,縱使鑼鼓喧天,我們也必定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感官對你毫無貢獻,是誰推動著你?是天上形成的光明引導著你?;蛘呤巧系鄣囊庵景涯銓蛳陆纭!苯疱X和物
欲只會蒙蔽貪婪的心靈,和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保持作家最寶貴的批判精神,才會保有精神的自由天空,也才能獲得想像力的巨大寶庫。
責任編輯 辛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