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小學正在實施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但人們對此并沒有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更多的是在觀望或應付。中國語言教學在全球范圍內的巨大影響與在國內所面臨的尷尬現狀,使我們不得不站在科學發展觀的哲學高度重新審視語文教育。
一、從歷史的角度看語文教育傳統的傳承
語文教育歷來就是民族文化生存的命脈,它孕育了無數的文人學者,創造了以漢語言為載體的燦爛文化。夏商五經的積累、孔孟儒學的確立、“百家爭鳴”的興起、“程朱理學”的張揚都是我國語文教育傳承性的高度體現。語文教育經歷了千百年歷史的洗禮,沉淀了十分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并形成了極為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和教育家根據自己的治學和教育經驗,提出過很多關于語文教學和學習的精辟理論,如孔子的“學思習行”四環節語文學習法、朱熹的《朱子讀書法》、王筠的《教童子法》等理論一直被人們所采用。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總結了很多適合我們母語教學的理論和方法,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我們本應好好地珍惜和繼承,可遺憾的是,1949年以后,我國優秀的教育傳統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對于傳統的經驗,過去幾十年沒有好好研究過,只是全盤加以否定。”解放以來,中國的語文教育一味地貪新求洋,總認為傳統的就是落后的、腐朽的,只有西方的理論才能拯救我國的語文。先是50年代前蘇聯的“普希金紅領巾教學法”、“凱洛夫教育學”,60年代盛行奧蘇貝爾的“接受學習說”,70年代變成了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到了80年代流行的是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說”,90年代則用到了巴爾特的“建構主義”、福柯的“后現代主義”等等。在這里,優秀的語文教育傳統受到了冷漠。
西方的教育理論要學習,但不能生搬硬套到我們的語文教育中。西方的文字是表音文字,而我國的漢字為表意文字。文字類型不同,以文字為載體的語言文化相差更遠。在漢語言里,有很多知識是根植于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所以,用西方那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我國的教學就不一定管用。任何理論和方法都是其特定環境和場合的產物,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我們的語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拋棄我們的教育傳統而舍近求遠,只會使我們的語文理論和方法越來越偏離母語的實質和規律。應該以我為主,對西學要有選擇地消化吸收。
二、從現實的角度看語文教材體系的建設
傳統的語文教材大多是文選型的,教學單位是一篇篇課文,教學目標雖然大致有序,但沒有清晰的邏輯層次或嚴密的體系。“20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的語文單元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從‘小打小鬧式的課文更換到大步跨入壯身強骨、教材重組的結構大革命。”單元教學力圖體現教學的連續性、整體性和階段性,把語文教學的總目標分解到各個教學單元之中,分頭突破、循序漸進地達到教學的總目標。但單元教學試圖以系統化、邏輯化的方式來組織教材與教學,這既與語文教學內容的性質不相適宜,也不符合目前課程改革提出的淡化知識和學科本位的要求。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全面發展的理念,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因此,語文教材不應該僅僅成為知識的載體,而應該體現學會學習的理念,富有吸引學生主動學習的力量,能喚起學生挖掘自身潛力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有助于個人自由發展的學習經驗,掌握學習的策略。
為了實現語文課程資源的重新整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小學和初中語文課程合而為一,“九年一貫制”并不是時段上的簡單劃分,而是一個在語文課程和教材體系設計上全新的探索,增強了課程的彈性。我們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吸收各種理論的優勢,編寫出既適合課程改革,又適合實際需要的教材。語文教材應該具有這樣的特點:
(1)全方位的開放性。讓學生以語文教材為切入點,從教材引發開去,與其他學科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通過查找資料、參與社會活動等方式,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領域,突破傳統語文教科書的局限,讓學生全方位地學習語文。
(2)靈活的選擇性。教材要為學生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提供廣闊的空間,學習內容和活動的設計應該是多樣化的,教師和學生不僅可以選擇,而且可以自主安排、調整與設計。
(3)廣泛的適應性。教材中語文學習活動的設計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本地的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為開發各地區語文課程資源提供可能;語文教材還要適應各個學校現有條件的不平衡性,為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留有余地;另外,語文教材要適合各種層次和水平的教師,在保證完成基本目標的前提下,為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留有空間,并提供條件和機會。
(4)有特色的多樣化。我國提倡“一綱多本”的教材政策,推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有利于教材的多樣化發展。但“多樣化”不等于“多本化”,要有自身的特色。“否則,在‘多樣化掩蓋下的‘多本化、‘雷同化教材建設,將會是一個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三、從發展的角度看語文課程評價體系的演變
評價體系是語文課程實施的重點和難點,直接影響著語文課程改革的發展,語文素養光靠考試是檢測不出來的,更多的要靠將來的工作和生活來體現,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現在時,更多的是將來時,語文教育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獨立生存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展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多樣、持續和有創造性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建立一套促進學生發展的語文評價體系。《語文課程標準》從評價的目的、價值取向、評價方式、評價主體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體現語文課程發展的方向。
(1)從評價目的上看,“不僅時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進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的功能由過去的甄別選拔轉變為激勵、反饋與調整,這是一次革命性的轉變。
(2)從價值取向上看,強調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由過去的過分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學生多方面潛能的發展。
(3)從評價方式上看,強調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注重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運用“成長記錄方式”、“語文學習的檔案資料”等評價方式,讓學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的足跡,從而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評價技術從過去過分強調量化轉向更加重視質的分析,更加關注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4)從評價主體上看,由過去教師的單一評價轉為多元評價,即注重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相結合,增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朱文秀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