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討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談到:“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中過分依賴教材、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而作為處于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與教學管理人員,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談談本人在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兩點體會。
通過對《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們知道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則明確提出了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呢?我認為它包含以下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如何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二是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兩個方面是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為解決這兩個問題必須注意以下兩個轉變:
首先,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轉變:從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的轉變,喚醒主體意識。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包含著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層是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志。
在喚醒主體意識上,應該從最里層的“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即“學法指導”)抓起。學法指導不應看著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促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質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
同時,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教”為主,這樣的“滿堂灌”教學桎梏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新課程標準則要求教師以“導”為主,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的遷移。當然,這些要求對農村中學來說,落實過程中可能難度較大,尤其是這些新的理念到底能否帶來預期的效果?在我們教師的頭腦中一直徘徊縈繞,擔心教績不好而影響自己的職稱問題。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不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只要我們勇于開拓、不斷創新、持之以恒,良好的效果一定會出現。在具體落實新理念的過程中,我主要是從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抓起的,把“綜合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起點,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教師自身角色的轉變。
1.語文教師應由教科書的被動執行者而成為新課程的塑造者。
語文教學過程要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化,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的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的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的整體觀,要堅持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辨證關系;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課堂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課堂的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范例。堅持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方式。當然,在運用教科書時,別忘了對教材要作出適當的“裁剪”,取舍之間、增刪與否,均要結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切忌盲目照搬學科專家的方案而忽視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須百般珍視“童心世界”的課程價值,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選擇來拓深、拓寬語文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辟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堂,主動構筑與社會、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廣泛聯系,從而使有字之書與鮮活的現實同化為充滿生機的統一體,使母語課程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得到盡可能充分的發揮。諸如,讓報刊、影視、廣播、網絡、演講、辯論、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人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課程資源進入教學流程。此時的教師應該像導演、像領航員。教師的角色從專業型教師、校園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的教師。
2.語文教師應由課程知識體系的灌輸者而成為教育學意義上的對話者。
新課程標準確認語文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就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及其對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式的選擇,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作為知識權威的“話語霸權”。這里,語文教師要強化兩種意識:民主意識和人本意識。
民主意識方面,具體落實于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與學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師生雙方的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所關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謂的灌輸條理分明的知識,而是保護使每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的環境條件。”(加拿大著名課程專家史密斯教授語),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要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過程的兩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結論鎖定無限的對話過程。要珍視學生獨到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和學生只有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感情、體驗和觀點,才能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這個交流互動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也將取代為“教師式的學生和學生式的教師”,教師已由“教書匠”轉化為“教育家”、“研究者”。
人本意識方面,既然學生不是承納知識的容器而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那么,語文教師就理當以全面發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為課程目標,即如新課標所強調的“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和方法”三個維度去發展學生的能力體系和人格體系。這樣,就廣度而言,作為個體生命的精神境界、個體品德和語文水準將得到完整的提升;就長度而言,個體以志趣為動力、以自主學習為習慣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將得到可靠的保證;而就深度而言,生命就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和技能訓練而獲得抵達人性深處的靈魂之優化。
總之,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而體現在師生關系上,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切勿以“師長”自居;要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歧視后進生,鼓勵班集體的每一個成員積極投入課堂的合作、討論、探究之中;同時,還要樹立民主意識和人本意識。
以上是本人在學習、探究教學新理念過程中,結合自身的課堂教學實際感悟出的兩點拙見。還望各位專家提出批評和意見。
(曾傳康福建上杭廬豐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