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引導兒童從自己身邊的自然、社會、人文環境中,通過細致的觀察、發現,認識秋天的特征。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及審美能力。
3.通過觀察秋天,培養兒童熱愛大自然、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活動過程]
本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感受階段。
組織學生開展尋找秋天的活動,在校園里尋找秋天的足跡。利用假期讓家長陪同到野外感受秋天的氣息。去學校附近的公園體驗、感受秋天的美麗,請公園的管理員講解植物知識。從植物生長、動物活動來找秋天。孩子們通過觀察、體驗和感受發現了許多動植物在秋天時發生的細微變化。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收集能代表秋天特征的動植物的圖片、資料,拍照片、去野外錄像。
第二階段:展示階段。
在學生獲取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選擇適當時機,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發現。在《秋風姐姐的吻》、《樹葉兒》的兒歌朗誦中,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秋天的情境。
師:兒歌中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呢?
生:小朋友正在感受秋天的氣息。
師:想不想知道同學們是怎樣找秋天的?
生:想。
師:我們一起看一看。
(播放本班學生自己去公園、農村、野外“尋找秋天”活動的錄像片。同學們很快在片中發現自己熟悉的身影,高興地呼喊著同學的名字,專心致志地看同學找秋天的一舉一動。)
師:片中是哪位同學在找秋天?
生:是林秀蘭、夏彬彬、賴鴻杰三位同學在找秋天。
師:他們是怎樣找秋天的?下面我們請錄象片中的幾位同學分別介紹他們找秋天的經過及他們的發現。大家說好不好?
生:好。
生:星期天,爸爸、媽媽陪我到水上公園去找秋天,我發現很少人游泳。
生:我和爸爸到郊外去尋找秋天,我發現樹葉都黃了。
生:星期天,我到海邊尋找秋天,我發現不怎么熱,非常涼爽。
(教師隨著學生的介紹將他們發現的秋天特征板書在黑板上)
師:這幾位同學發現了這么多秋天的信息。那你們又是怎么找秋天的?發現了哪些秋天的信息?下面我們就繼續找秋天,研究秋天的特點好嗎?
(此環節設計對凝聚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都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師:下面我們先在小組進行交流,然后全班匯報比一比誰發現的秋天特征多。
1.小組交流
當錄像片中的同學向全班展示了他們找秋天的活動后,其他同學也希望將自己的活動情況介紹給同學,這時教師必須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為每個學生創造盡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機會。討論中,學生紛紛拿出收集的材料,大家邊看邊議,熱烈發言,逐步認清差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認識得以提高。教師在班里巡視,觀察學生收集的材料,傾聽學生的發言,發現典型材料,為全班匯報做好準備。
2.全班匯報
生:我是在郊外發現秋天的,我看見了火紅的楓葉。
生:我是在公園發現秋天的,我看見爬山虎都變紅了。
生:我是在我們家的小區里發現秋天的,我看見丁香花的葉子都凋謝了,看,這是爸爸幫我拍的照片。
生:我是在學校里發現秋天的,我看見校園了的石榴樹,結了許多又大又紅的石榴,所以我知道秋天來了。
生:我是在農貿市場發現秋天的,我看見那里有很多柿子、梨、蘋果。我還問了農民伯伯,他告訴我:秋天成熟的還有蘿卜、山芋、白菜、紅果……
生:我是在馬路上看見人們穿的衣服越來越多了,天氣也越來越冷了。
生:……
(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著,邊說邊舉起自己收集的秋天的果實、照片……,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著自己的發現)
(教師隨學生匯報,把秋天的特征板書在黑板上)
3.歸納秋天特征
歸納環節是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分類方法,概括秋天的特征,形成對秋天盡可能多的認識。
(依此方法,引導學生按動物變化、天氣變化、人的變化進行分類,歸納秋天的一般特征。)
師:同學們發現這么多秋天的變化,真不簡單!老師也收集到一盤表現秋天的錄像帶,想不想看?
生:想。
(借助電教媒體,播放教學錄像片《秋》既可以幫助兒童開闊視野,進一步感受秋天,欣賞秋天,了解兒童難以看到的動植物,了解各地秋天的不同景色,又可以幫助兒童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
師:下面我們先來觀看一個舞蹈《雁兒飛》(播放錄像)
第三階段:體驗階段。
組織學生將本節課還未做完的事或還想做的事落實,使活動能繼續下去。
師:課上我們研究、認識了秋天的特點,那么課后還能圍繞秋天這個主題做些什么呢?
(大家討論)。
通過討論,學生一致同意繼續開展以下活動:
1.把大家看到的、感受到的、想象的秋天用各種方式(繪畫、手工制作、照片等)展示出來。布置以“秋天”為主題的園地,美化環境。
2.用制作的風力小玩具游戲,充分體現秋天的美好和生活樂趣。
課后每個同學選一個項目去做,下節課繼續進行交流。
[案例分析]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緊密貼近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由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體現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全新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書本,超越體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閉的課堂,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增長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實際體驗,發展綜合的實踐能力。針對本案例,談談我對綜合實踐課實施的幾點認識。
一、要講究活動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到知識,發展能力。為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活動設計上,應講究活動的新、趣,符合活動課的課程特點。在《找秋天》這一活動中,通過《秋風姐姐的吻》兒歌朗誦,觀看舞蹈《雁兒飛》等各種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從身邊的景物和事物出發找到秋天。學生們興趣盎然,并把興趣內化為動力,分別在田野、公園、校園、森林等處找到了秋天。
二、要突出活動的綜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充分調動學生的活動綜合性,讓他們在“動”中學。《找秋天》這一活動,啟動課上安排了詩歌《樹葉兒》導入,讓學生從最常見的樹葉的變化中感受四季的變化。然后啟發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找到秋天的,從而找到秋天的特征……當學生對秋天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后,又安排了舞蹈《雁兒飛》。引導學生從視覺、聽覺、感覺等多角度來感受秋天。
三、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的、整體的、開放的教育活動,強調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和能力,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的經驗,取得第一手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即把獲得的知識用于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體驗情感,發展個性品質。《找秋天》中引導學生在校園里尋找秋天的足跡;利用假期讓家長陪同到野外感受秋天的氣息;去學校附近的公園體驗、感受秋天的美麗;請公園的管理員講解植物知識,從植物生長、動物活動來找秋天。孩子們通過觀察、體驗和感受發現了許多動植物在秋天時發生的細微變化。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找到秋天,掌握秋天的特征。
四、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人的創造力要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來。綜合實踐把學生帶出課堂,發現問題、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多了,就會創造出新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學生找到了秋天后,我們還要求學生以“秋天”為主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手段來展示秋天。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積極發表自己真實的想法,品嘗真實的感受,創造力得到極大的發揮。
(蘇麗專 福建省南安市明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