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鄉鎮中學,一些寫作基礎差的學生“談文色變”,無話可說,無文可作,只能東拼西湊,勉強成文。絕大多數寫作水平一般的同學,也只會人云亦云,落入俗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礎薄弱、缺乏興趣、見聞不廣、缺少生活積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沒有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開拓學生的寫作思路,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中學生,所處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大同小異,接觸的思想、作品、傳媒也大致相同,這就構成了中學生相當趨同的思維模式。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要更新觀念,用正確的理念來指導青少年的作文,要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開拓思維空間,注重讀寫的有效結合,立足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素材。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特別重視鼓勵自由表達,放開種種束縛,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針對當今的作文教學狀況,如何引導學生的作文別具一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
一、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創新意識
能否激起寫作的興趣,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關鍵。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創新能力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創新思維的訓練過程,而創新思維訓練必須使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而促使大腦活躍的誘因即是興趣。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我們要時時處處讓學生感受到和語文老師在一起是愉快的,寫作是快樂的,取得語文成績并非難事。從而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要有一桶不斷翻新的“活水”,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 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悅,品嘗到進步的快樂。學生有了寫作的興趣還不夠,我們還要結合當前形式和一些事實讓學生明白:創新是未來的生存之道。
傳統教育中那些僅僅會背書或會考試的學生,將來不一定活得灑脫自如,未來的生存將處于更加激烈的競爭之中,這種競爭既不是比個人記憶了多少知識,因為一個光盤可以識記億萬個數據,可以存儲上千本書籍;也不是比個人掌握了多少技術,因為計算機的工作能力大得驚人,一個十幾年的會計賬本,若用電腦幾個小時便全部準確理清。因此,一個人的未來生存之道,最基本的本領便是創新。
二、培養學生反向思維能力,在文章中提出見解新穎的觀點
古人有言,“凡為文以意為主”這說明作文重在立意?!耙狻保ㄖ髦迹┦俏恼碌撵`魂和統帥。立意的好壞和高低直接決定著文章的質量。所謂“見解新穎”是指文章立意新、內容新,也就是反彈琵琶,不落俗套,富有獨創性。具體來說,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文中或有新的思想認識、思想感情;或者有精巧新穎的構思,采用了鮮活的、富有時代氣息的材料。“文章貴出新”,那么如何使作文立意新穎呢?首先要培養學生具備比較扎實的語文功底,比較廣闊的知識面,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思維活躍,善于聯想,打通思路,擺脫思維定勢的約束和影響。具體做法如下:
1.在作文教學中,采用啟發式,促使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干擾,鼓勵學生求疑、質疑,自己尋求答案,引導學生善于圍繞題材進行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學習了《白楊禮贊》之后,以詠物來訓練學生思維;在寫《竹》一文時,學生可以歌頌竹子虛心、有節的風格,也可以批評竹子嘴尖皮厚腹中空;在寫《石灰石》一文,既可寫石灰石要留清白在人間,也可寫石灰石經不起“潑冷水”,讓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總結屬于自己的東西。
2.引導學生敢于進行逆向思維,突破常規,獨辟蹊徑。所謂逆向思維,就是讓思維沿著與原來思路相反的方向推進,從相反的角度和方向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說具體一點,就是當你在肯定什么的時候不妨否定它,當你在否定什么的時候,不妨再從正面想想能否肯定它,也就是平常說的“反其道而行之”,運用逆向思維作文,常常能得到新觀點,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例如:“人一走,茶一涼”這句諺語,是對人情冷暖和人際關系淡漠的感嘆,如果運用逆向思維,便可以從中演化出“人走茶涼屬正?!钡男掠^點;再比如“見風使舵”一般被當作貶義詞,成為現實生活中那些看機會或看人臉色行為,投機取巧、隨波逐流的人或事的代名詞,但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得出新觀點:“‘見風使舵有何不好?”關鍵在于“見”的什么“風”,“使”的什么“舵”,倘若刮的是歪風、邪風,決不能使“尾隨”之舵、“追波逐浪”之舵,為歪風邪氣助焰,而應義無反顧地逆風而行自覺抵制;但如果刮起的是順風、正風,就應乘風破浪,揚帆前進,一句話,就是要學會“見風使舵”。這樣的作文觀點,頗能給人以新鮮感。
為了強化學生的這種創新意識,筆者對此進行了專題逆向思維訓練,在習作中,學生提出了“主動才有千里馬”“出頭鳥飛出射程之外”“謊話有時更可愛” “近墨者未必黑”等題目和觀點,的確很有新意。
三、引導學生搜集新鮮材料
文章要靠自己的魅力來吸引者,除了以上說的見解新穎、結構創新外,還須在作文教學上引導學生選擇新穎的材料。
所謂“新穎”,第一,是指材料是別人很少或沒有用過的;第二,材料雖是舊的,但用法卻是全新的。新穎的材料會給文章帶來生機活力,獲得讀者青睞,“陳谷子、爛芝麻”的“老”材料“死”用法,令人生厭,當然也就提不起讀者的興致。韓寒在《三重門》中對此有過辛辣的嘲諷:“幾個例子,莫不過于居里夫人、瓦特、愛迪生、張海迪,勤奮學習加上愛因斯坦、不怕失敗的是愛迪生、淡泊而不唯利是圖的是居里夫人、廢寢忘食的是牛頓、助人為樂的是雷鋒、無私奉獻的是焦裕祿、軀殘志強的是張海迪、鞠躬盡瘁的是周恩來,就是這些死定的例子,光榮地造就了上海乃至全國那么多考試和比賽的作文高手?!敝栽斐杀姸嗲艘幻妗⑶灰徽{的文章,材料不新穎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俗話說:“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那么新鮮材料從何而來呢?
1.生活積累
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要引導學生隨時捕捉現實生活中的涌現出來的具有感人力量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注意選取自己身邊的以及自身“活”的材料。這些材料既與讀者的生活經驗相貼近,又可以讓讀者產生親切感。例如《鳥兒飛出射程之外》,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敢冒尖,不敢“木秀于林”,不敢成名成家,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急流勇退,害怕“槍打出頭鳥”。然而知名改革家杭州第二中藥廠馮根生卻告訴記者,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諺語中的重要依據,結論就兩樣了。比如,只是指在槍的射程之內,出頭的鳥要遭殃,倘若鳥飛得再高些再遠些,飛出了射程之外,那又怕什么呢?
2.閱讀積累
報刊書籍是材料的儲存倉庫,經常讀書看報就能獲得一些新鮮材料。例如《拿破侖贊孫子乒法》,這是一名學生課外閱讀積累的一則材料。“一個國家必須有民族自豪感,發掘民族文化的精華,能喚起這偉大的情感。叱咤風云的法國大軍事家拿破侖,戰敗后被囚禁于圣愛倫島時,終日讀書消遣。有一天,他讀到了《孫子兵法》,不禁拍案叫絕。進而又道 :倘若我早日見到這部書,我絕不會失敗的!”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教師具有創新思維。所以,我們要勇于探索,在實踐中多學習勤思考,不斷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奮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
(李紹陽 福建省南安市楓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