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義 高傳寶
作者注:本課題為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考試與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二級課題,已通過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立項,編號:115JG217。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本課題提出的背景
目前,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如何在教學中正確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的基本理念,體現課程設計思路,完成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語文課程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一個是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應對高等學校選拔新生的考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改革高考制度是推進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和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原則,積極推進高考制度改革。高考科目設置和內容的改革應進一步突出對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查。”《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也都有類似的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的高中語文教學目標。高中語文教學在改革,高考制度、高考命題也在改革,高中語文教學如何使學生在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上更加適應高考選拔的要求,高考命題如何在服務于高等學校選拔人才的前提下引導高中語文實施素質教育,這是一個互動對接的過程。如何完成高考語文命題與高中語文教學的互動對接,是高考命題專家、高中語文教學教研人員必須研究、逐步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2.本課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名稱為“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語文命題互動對接研究”,擬從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語文命題的互動對接入手展開研究,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從高中語文教學的角度研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的高中語文教學目標在高考命題中是如何體現的,對高中語文教學有哪些啟示。
(2)從高中語文教學的角度研究,高中語文教學如何使高中學生的基本語文素養提升為適應高等學校選拔人才的高考語文能力,高考考查的各項語文能力的提升途徑和方法。
(3)從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語文考試之間關系的角度研究,高考語文命題的發展趨勢,高考試題對高中語文實施素質教育的正面影響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從而給命題者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本課題研究的現狀調研與可行性分析
1.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就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來看,多是站在命題或者語文教學的單一角度進行研究,具有偏于一方的特點。命題者(如國家命題中心)站在命題者的角度,研究命題如何體現三個“有利于”,但更多的是基于“為普通高等學校錄取新生提供參考”的目的,研究試題如何體現考生語文能力的差距,為選拔者提供參考,對如何有助于“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不夠。如在高考試題中,對共性的考查多,對個性的考查少;封閉性的考查多,開放性的考查少。高中語文教學與研究者則站在基礎教育的角度,對完成高中語文教學的單一性和階段性目標的研究比較多,對完成高中語文教學的全面性和整體性目標的研究比較少。如將平時的教學目標和培養學生的高考能力看作兩個不同的目標,在平時教學中較少思考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對接,在指導學生復習迎考時只是機械地跟著過去的高考題型走,在訓練中多摹其“形”而難得其“神”,不能實現與不斷變化的高考的對接。
就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趨勢分析,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逐步推廣并在一些省市完成一輪實驗教學,高中教學如何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高考命題如何體現有助于“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并起到檢驗新課程的教學成果的作用,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施教者與研究者、高考命題者都在探討的問題。這必然有一個互動對接的過程,在這個互動對接的過程中,高考命題者會更多地吸收來自高中語文教學的施教者與研究者的意見,高中語文教學的施教者與研究者也會更多的研究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對接。
2.本課題研究與現有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及預計取得的成果
本課題與目前基于高中教學的高考應試研究和基于為高校選拔人才的高考命題研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基于高中教學,將在研究如何完成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更多關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對接,而不是只從高中學段考慮;基于高考命題研究,將更多研究高等教育對基礎教育在為高等學校輸送人才應該達到的要求和高考命題將怎樣更好地體現有助于“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從而在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命題的互動對接方面進行研究,為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命題的對接提供理論和實踐資料。
本課題預計在研究如何完成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更多關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語文對接和高等教育對基礎教育在為高等學校輸送人才應該達到的要求和高考命題將怎樣更好地體現有助于“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方面有所突破。
3.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基于新課程下高考命題的研究從為高等學校輸送人才的角度審視高中語文教學,從而進一步改革高中語文教學,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基于新課程下的高中教學研究為高考命題更好地體現有助于“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提供參考。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在于基于新課程下高考命題的研究為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指導,基于新課程下的高中教學研究為高考命題提供理論參考。
4.本課題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從以下方面分析,本課題具有通過課題研究完成課題的可行性:
(1)以新課程標準為教學依據和以新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和高考命題改革的方向是趨同的,在此前提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命題研究必然呈現對接趨勢。
(2)國內這一領域的研究已經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在此基礎上展開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命題互動對接研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
(3)本課題主持人在高考命題研究方面有一定建樹,是全國中語會“考試與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組”副組長、高中語文教研員,本課題組成員由在高中語文教學方面經驗豐富、有一定理論水平的一線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組成,研究隊伍水平較高。
(4)本課題組成員長期關注高考命題發展趨勢,占有資料比較豐富;長期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和研究,案例資源比較充分,有助于研究課題的完成。
(5)本課題受到教育局和高中學校大力支持,資金充足,條件比較優越,為研究課題的完成提供了物質保障。
三、本課題研究的內容與過程方法設計
1.本課題研究的界定與研究依據
本課題界定為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語文命題互動對接研究,側重于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命題的對接。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對高中教學和高考命題改革的有關要求和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中關于語文能力的要求。
本課題研究的實踐材料為過去高考語文命題資料和高中語文教學案例。
2.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理論假設為通過研究形成高中語文教學和高考語文命題對接理論。研究目標分解如下:
(1)高中語文教學目標與高考語文能力點的對接研究。
(2)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培養與高考語文能力層級要求的對接研究。
(3)高考語文命題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正面引導和負面影響研究。
3.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1)在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上如何提高適應高等學校學習的語文能力。
(2)在教學中如何針對《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中列出的能力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全面的語文能力培養。
(3)在教學中如何針對《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中列出的能力層級有針對性地進行高考語文能力提升訓練。
(4)高考語文命題如何進一步發揮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正面引導和怎樣消除高考語文命題對高中語文教學的負面影響。
4.本課題研究過程設計
第一階段:2006年5月——7月,論證課題研究的價值和可行性,完成課題研究論證報告。
第二階段:2006年9月-——2009年7月,實施課題研究方案,并于各研究階段進行總結,根據研究的進程和研究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研究方案和改進研究方法。
第三階段:2009年8月,總結研究成果,完成結題報告,申請課題驗收。
第四階段:推廣課題研究成果,服務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和高考命題改革。
5.本課題研究方法設計
本課題研究方法設計如下:
(1)對應“高中語文教學目標與高考語文能力點的對接研究”,采用歷史研究法、現狀研究法、發展研究法和教育實驗法。
(2)對應“高中語文教學能力培養與高考語文能力層級要求的對接研究”,采用縱向研究法、橫向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和個案研究法。
(3)對應“高考語文命題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正面引導和負面影響研究”,采用數據分析法、歷史研究法、現狀研究法和發展研究法。
四、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和預期研究成果
1.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如下:
(1)全面搜集高考語文命題資料,廣泛搜集高中語文教學資料,為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提供資料保證。
(2)穩定本課題研究隊伍,為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提供人員保證。
(3)籌集充足的研究經費,為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提供經費保證。
2.本課題預期研究成果
本課題研究預期研究成果如下:
(1)2006年9月——2009年7月分階段完成理論探討和實驗總結,以論文方式和案例方式呈現階段研究成果。
(2)2009年8月,以結題報告方式和教學案例方式呈現最后研究成果。
(楊德義 高傳寶 山東省蒼山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