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佑林
一些縣(區)委書記之所以能夠為所欲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一方面是由于這些人主觀上沒有嚴格要求自己,思想道德和紀律防線松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現行的一些制度存在漏洞、監督乏力的問題,給違紀違法者以可乘之機。
為加強監督效果,應考慮市州、區縣紀委書記實行上一級委派任用制。
縣(區)委書記作為縣級領導班子中的“班長”,處于核心地位,在縣域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社會穩定、干部隊伍建設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責重權大。如果縣(區)委書記濫用權力,以權謀私,違紀違法,就會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較大影響,田玉飛案就是一個極端的例證。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對縣(區)委書記的監督,規范權力運行。
邁不過的“三道坎”?
從四川省查處的典型案件分析看,縣(區)委書記容易在以下三個方面出問題:
干部人事任免成了“聚寶盆”。一些縣(區)委書記不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不遵守干部選拔任用程序,把突擊提拔干部作為生財之道,短時間內大量任免干部,攪得基層干部人心惶惶,工作不安心。一些人為了保位子、求提拔,不得不向縣(區)委書記“表示表示”。少數縣(區)委書記甚至賣官成性,只要有人送錢,不管是否符合條件,千方百計找各種理由提拔。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原區委書記楊毓培、中江縣原縣委書記羅先平,就是賣官斂財的典型,田玉飛也同樣是個中高手。
處置國有資產成了“大餡餅”。有的縣(區)委書記有法不依,慷國家之慨,低價轉讓國有資產,然后收取高額“好處費”,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犍為縣原縣委書記田玉飛擅自低價將川犍電力公司的國有股轉讓,造成數億元的國有資產流失,而田玉飛個人從中獲得上千萬元錢物的賄賂。
招投標項目成了甜蜜的“砒霜”。有的縣(區)委書記利用手中權力,干預工程發包、礦權出讓等項目,不按規定招投標或者搞“假招標”,指定開發商開發,然后以他人名義在項目中投資或入股,有的甚至直接接受企業老板送的“干股”,無本萬利,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漢源縣原縣委書記湯福錦收受私營企業主干股紅利后,動用手中權力,多次違反原則對該私營企業的各種違法行為等進行庇護,甚至以縣委、縣政府名義專門為其制定優惠政策。
他們為何“栽跟頭”
一些縣(區)委書記之所以能夠為所欲為,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一方面是由于這些人主觀上沒有嚴格要求自己,思想道德和紀律防線松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現行的一些制度存在漏洞、監督乏力的問題,給違紀違法者以可乘之機。
權力過于集中。縣(區)委書記集人、財、物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于一身,權力非常集中。干部人事任免一般是由常委會或者全委會決定。但在實際操作中縣委書記的意見舉足輕重,有的甚至想方設法獨攬干部任免權。楊毓培在召開縣委常委會討論干部任免時,如果他想提拔的人通不過,他就叫組織部再匯報一遍,重新表決,直至他滿意為止。縣(區)委書記還掌握著重大項目決策權、重大事項決定權等。絕對的權力容易導致絕對的腐敗。如果不能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大權獨攬的縣(區)委書記長期處于權力的核心,極容易把自己當作“土皇帝”,不受紀律和制度的約束,出現權權交易、權錢交易。羅先平就曾說過:“我是一方諸侯。”
選配機制存在缺陷。從選配標準上看,對縣(區)委書記的選配過去往往偏重于實踐經驗和能力,尤其是突出對政績等“硬性指標”的考核,而輕視了文化素養和政治素質等“軟性指標”的考察。如田玉飛文化素質低眾所周知,并且作風口碑也不好,但僅因為他能“抓經濟”,就被提拔為犍為縣委書記。從選配程序上看,主要是通過組織提名認定,而缺少群眾的公認和監督,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難以真正實現。從選配的范圍看,主要是各市州當地符合選配條件的干部,市州外、省外的干部不多,市州之間干部交流的力度還不夠大,選人的視野不寬,渠道狹窄,“由少數人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情況依然存在;從選配的效果看,一些縣(區)委書記政治思想素質不高,黨性修養欠缺,紀律觀念不強,法律意識淡薄。
缺乏有效監管。長期以來,有關部門對縣(區)黨政班子特別是縣(區)委書記的管理和監督不夠,各種管理、監督制度沒有完全落到實處,有的制度流于形式,管理和監督的效果不甚明顯。山東省泰安市原市委書記胡建學就有一句“名言”:官做到我這一級,就沒有什么能管得住的了。在現行體制下,一地紀檢、司法、人大、新聞等監督機關均在縣(區)委書記的領導之下,難以對其有效監督。
查處力度不夠。以前,省一級紀檢監察機關監督查處對象主要是地廳級干部,很少涉及縣(區)級干部。而一旦區縣領導班子特別是縣(區)委書記的問題暴露后,有的借口查處力度加大會影響招商引資環境而疏于查處,有的甚至四處說情,成其為擋箭牌和保護傘,很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應有的監督失之于寬,失之于軟。
怎樣不再“栽跟頭”
把好縣(區)委書記選任關。在選配縣(區)委書記時既要考察實踐能力,也要注重政治素養,更要注重群眾公認,嚴格堅持德才兼備原則,把“有本事、靠得住”的符合條件的優秀干部選拔到縣(區)委書記崗位上來,把好“入口關”。縣(區)委書記的任用必須經上級全委會通過,并報省級組織部門備案,以便跟蹤考察,而不能簡單地由上級常委會決定。積極探索群眾提名、組織考察、集體票決的干部選任機制,擴大人民群眾在干部任用工作中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推廣“公選”縣委書記的做法。
規范“一把手”的權力。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增大集體領導和集體決策的權力。浙江省瑞安市實行一項干部“提名權”改革:市委全委會成員以個人名義參與干部人選差額提名,讓市委委員和候補委員們提前介入干部選拔,以此規范和有效監督市委書記的用人權。實行縣委全委會提名推薦、討論票決干部制度。隨著市場化、民主化改革力度的加大,“權力縮水”是必然趨勢,把權力還給市場和集體,以市場配置資源取代權力配置資源。
完善決策機制。嚴格堅持民主集中制及相關配套制度,堅決防止個人說了算。堅持上級黨委派員參加縣(區)委民主生活會制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決策專家咨詢制度、決策聽證及公示制度、決策后評價制度和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防止權力失控,決策失誤,行為失范,用制度規范權力的正確使用。
強化監督措施。成立市州巡視機構,加大對區縣級領導班子尤其是“一把手”的巡查力度。同時加大明察暗訪的力度,不定期對縣(區)委書記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廉潔自律情況進行暗訪,收集真實情況。實行述廉報告公示制。縣(區)委書記、縣長每年年初要作出廉政公開承諾,年底要向全委會作述廉報告,并在本區縣和所在市州報紙上公示,接受社會的廣泛監督。實行“一把手”違紀違法班子集體責任追究制,切實調動縣委班子成員對“一把手”監督的積極性,建立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此外,為加強監督效果,應考慮市州、區縣紀委書記實行上一級委派任用制。
繼續加大查處力度。重點查處用人方面,國有企業改制轉讓和重大項目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方面,土地轉租和財政劃撥資金使用方面,虛報浮夸、政績工程和招商引資方面的問題,嚴肅查處領導干部特別是縣(區)委書記陷入非法利益格局的事件。進一步加大懲治力度,發現一個,查處一個,決不姑息遷就。省級紀檢監察機關可以實行指定管轄,下查一級,加強對重點縣(區)縣(區)委書記的監督檢查,同時督促市州紀檢機關強化對縣(區)委書記的監督管理。
此外,為了防止干部久居一地形成的利益格局和人情“圈子”,還應該加大易地交流力度。縣(區)委書記原則上應在任滿一屆即5年內進行易地交流,在同一地方擔任縣(區)委書記不得超過5年。加大跨市州甚至跨省交流縣(區)委書記,防止關系網和利益鏈的形成。(本文作者系四川省紀委副書記、監察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