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科
胡錦濤總書記近期指出,我國的改革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在我們面前,有許多必須解決而且回避不了的問題,有許多必須抓緊而不能拖延的任務。這無疑是對中國現實清醒而準確的判斷。當下中國,既是“黃金發展期”,又是“矛盾凸顯期”。狹路相逢勇者勝。當此關鍵之際,惟有以大勇氣、大智慧繼續推動當代中國新的改革開放。黨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改革視為“十一五”時期的關鍵,這一戰略安排因此大有深意。
26年前的中國,由國家安排物質產品生產、供給的幾乎全部環節,幾億人的物質需求,幾億人的日常消費,幾乎一切都要聽從計劃安排,物質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別無選擇;對經濟內在規律的忽視,必然招致報復,壟斷的低效導致物質產品的匱乏,而“文革”更將國民經濟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共和國向何處去?就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黨的第二代領導人登上了歷史舞臺。物質產品匱乏、生產力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是社會不和諧的重要根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以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深刻地洞察到這一點,力挽狂瀾,啟動了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打破物質產品領域的國家壟斷,導入多元市場主體,邁向市場經濟。社會贏得了相當程度的經濟自主性,從而激活了社會的經濟創造力,物質產品得以充分涌流。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為后來二十多年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的增長和社會進步打下了堅實基礎。以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人的這一豐功偉績,永垂史冊,永遠值得懷念。
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于前一個時代的新的矛盾和問題,都有不同于前一個時代的新的使命。如果說改革開放開始時是為了擴大和改善物質產品的供給,那么,新形勢下的深化改革則無疑是要擴大和改善公共產品的供給。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公共需求方興未艾。但公共產品供給體制有待與時俱進。當下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公共產品供給遠遠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公共需求。人的發展直接受制于公共產品的供給狀況。公共產品緊缺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將會給安定團結埋下隱患。
這同時也是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現代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特征是市場主導資源配置。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重塑多元市場主體和市場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在對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具有決定性意丈的要素市場方面,市場化進程滯后,行政性配置仍然過多。顯而易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與政府轉型密切相關。離開政府改革的逐步展開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是不可能的。
改革既到攻堅階段,難度和風險無疑空前加?。щy大沒有人的決心大。在這種情況下,改革攻堅一方面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另一方面,則要當斷則斷,敢于必要時壯士斷腕,決不反受其亂。如果將黨領導人民建立新中國比喻為開天辟地,將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比喻為改天換地,那么我們相信,黨的新領導集體也一定能帶領人民涉過改革的深水區,創造一個新天新地:通過政府改革實現公共產品的充分涌流,給人的發展提供最好的環境,為和諧社會提供最堅實的制度保障,為改善和加強黨的領導奠定新基礎,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