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之后,西方國家的民主知識分子們大都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渺茫,亟須在新的“異域”中探尋“自我”。于是,國外便有一些友好的(有的起初也并非那么友好的)漢學家開始涉足解放區文學這塊既“害怕”又“渴望”的“異域”。在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這個領域里,仍然是日本和俄蘇漢學界走在前列。半個多世紀以來,可以說中國解放區文學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都被譯介過去,并進行認真的研究,涌現出了一批世界知名的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家,諸如日本的小野忍、岡崎俊夫、鹿地亙、北岡正子、釜屋修和俄國(蘇聯)的費德林、艾德林、索羅金、彼特羅夫、切爾卡斯基等;其豐碩的研究成果,無論從數量還是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來看,即便在國內也屬少見,甚或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