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膾炙人口,為眾多的教材、文選所選錄,影響甚大。《木蘭詩》首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中的“唧唧”,有的教材注為“織布機的聲音”,有的教材注為“嘆息聲”,哪種注釋正確呢?
將“唧唧”解作“織布機的聲音”,單從本句來看似乎可以講通,但聯系下句“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則有抵牾不合之感。更重要的是,釋“唧唧”為“織布機的聲音”并不符合詞語使用的社會性和歷史性原則。我們對漢魏六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40余部總集類文獻的調查發現,織布機的聲音不用“唧唧”形容,而主要用“札札、扎扎、促促、啞啞”形容。如:
(1)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2)扎扎機聲曉復晡,眼穿力盡意何如。(南唐·李詢《織錦》)
(3)札札草間鳴,促促機上聲。(宋·梅堯臣《促織》)
(4)蘭閨織錦秦川女,大姬啞啞弄機杼。(元·薩都剌《織女圖》)
相反,古籍中用“唧唧”表嘆息聲者不乏例證,下面轉引4個郭在貽先生《訓詁學》中的例子:
(5)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四《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師士女多至河間寺,觀其廊廡綺麗,無不嘆息,以為蓬萊仙室,亦不是過。入其后園,見溝瀆蹇產,石磴礁磽,朱荷出池,綠萍浮水,飛梁跨閣,高樹出云,咸皆唧唧。雖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6)儲光羲《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想見明膏煎,中夜起唧唧。”
(7)白居易《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8)元稹《長慶歷》:“年年豈無嘆,此嘆何唧唧。”
郭在貽先生說:“(《木蘭詩》)其中的‘唧唧’,有人一定說不能用它來表示嘆息聲,這也是不符合語言事實的。”這種說法認同者不少,如郭芹納先生《訓詁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此外,《辭源》修訂本以及《漢語大詞典》在“唧唧”條“嘆息聲”義項之下都舉《木蘭詩》此例為證,明確認定此“唧唧”乃嘆息之聲。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了“唧唧”表嘆息聲的更多用例,下面是其中兩個:
(9)垂羅下椒閣,舉袖拂胡塵。唧唧撫心嘆,蛾眉誤殺人。(梁·施榮泰《王昭君》)
(10)我聞此曲深嘆息,唧唧不異秋草蟲。(唐·元稹《酬鄭從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舊韻》)
更能說明問題的還有兩個例子。《樂府詩集》卷二十五收錄了敘述同一故事內容的《木蘭詩》兩首,除入選教材中的這首外,另一首開篇為:“木蘭抱杼嗟,借問復為誰。”這正是對“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這一內容的濃縮。“抱杼嗟”就是“抱杼而嘆”,“唧唧復唧唧”就是對“抱杼而嘆”之狀態的詳細描寫。
同時,《樂府詩集》卷九十四在收錄唐王建的《當窗織》一詩時,解題說:“梁橫吹曲《折楊柳》曰:‘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唧唧復唧唧,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當窗織》其取諸此。”而王建的詩句為:“嘆息復嘆息,園中有棗行人食。貧家女為富家織,父母隔墻不得力。……”梁橫吹曲《折楊柳》的后四句與《木蘭詩》基本一致,王建之詩取諸此,直接將“唧唧復唧唧”化用為“嘆息復嘆息”,再明白不過地說明了“唧唧”就是嘆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