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是教師講解,學生記憶。在世界教育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如何發揮信息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體、大容量等優勢進行古詩詞教學,已成為一個亟待研究的問題。我們試圖以宋詞為突破口,開展信息技術與古詩詞教學整合的研究,開發宋詞專題學習網站,讓學生利用專題學習網站對宋詞進行專題探索。
關于古詩詞的網站目前有一些,但大部分是古詩詞的“選本”,屬“課外讀物”的性質,不能讓學生就某首詞、某個詞人進行深入的挖掘。這些網站是“資料網站”而不是“學習網站”。關于宋詞的課件也有一些,但大多側重于音畫媒體的導入,缺乏交互性,所體現的教學思想往往又非常滯后。為克服這些弊端,我們在宋詞教學活動中試圖改變傳統的授受式教學方式,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平臺開發宋詞專題學習網站,將學生置于相對開放的具有豐富學習資源的網絡中,接受詩文、圖片、聲音、動畫及影像的熏陶,讓學生在與專題網站的交互活動中,自主感悟、積累、創作,并學會合作學習,有效學得宋詞知識,獲得鑒賞評價宋詞的能力,培養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培養人文素養和言語創新能力。
一、教學內容與網站建設
我們進行的宋詞專題教學的基本內容有五部分:(1)古詞常識了解,(2)詞牌專題研究,(3)詞人專題研究,(4)填詞技巧學習,(5)按譜填詞。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我們把宋詞專題學習網站的基本結構分為八部分:(1)古詞常識簡介,(2)詞牌專題研究,(3)詞人專題研究,(4)填詞技巧介紹,(5)詞譜介紹,(6)資源中心(書畫、朗讀、視頻、課件),(7)專題鏈接(搜集相關網站),(8)發表園地(師生發表作品)。
詞牌專題研究、詞人專題研究是宋詞閱讀教學的重點,按譜填詞是宋詞教學的難點,下面略作介紹。
1.詞牌專題研究
集中學習一些常見詞牌的詞作,目的在于了解詞的特點、章法,熟悉常見詞牌的詞譜及填詞要求,為學生深入學習宋詞作品和學習按譜填詞作準備。
詞牌專題研究活動內容包括:
A.作品學習:
學習同一詞牌的若干作品。作品學習的具體內容包括:作者簡介、字詞注釋、作品簡析。作品簡析部分要求提示語與簡答結合,簡答由學生填寫,教師在網站中提供參考答案。
B.格律研究:
由詞例學習入手研究該詞牌的體制、押韻、對仗、章法等方面的特點。
2.詞人專題研究
研究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陸游等詞人的詞作。
詞人專題研究活動內容包括:
A.感悟作者:
①生平思想述評。
②藝術成就述評。
B.感悟作品:
作品學習要領包括:
①認讀吟誦:認詞解句,誦讀玩味。
②闡釋推斷:描繪詩歌表達的形象,闡說詩歌情感意蘊,推斷其深層含義。
③鑒賞評價:品評詩歌的旨趣、語言、技巧、風格。
C.專題研究:
就某項內容或某一課題對作者、作品進行研究,這是“詞人專題研究”的主要活動方式。
3.按譜填詞
向學生提供詞譜,要求學生學會按譜填詞,增強對漢語言的駕馭能力,鼓勵詩詞愛好者用詞抒寫內心感受。學校精選學生詞作,編輯成集。
二、網絡環境下古詩詞教學模式
作為漢語文教育的一部分,中國古詩詞教學應該讓學生不斷積累,打牢“文化的底子”,還要考慮古詩詞教學的特殊性,從中國古代語文教育中吸取營養,注重涵泳、背誦、屬對等方法。有鑒于此,我們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建構一種培養學生厚實的文化素養、言語(思維)創新能力的古詩詞學習模式:熏陶─感悟─積累—創造。
在這里,“熏陶”是指學生置身于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的融詩文、圖片、聲音、動畫及影像于一體的具有豐富學習資源的相對開放的宋詞專題學習網站中接受視覺、聽覺和思想情感諸方面的沖擊。
“感悟”包括“感受”和“領悟”兩方面內容,“感悟”中的“感”包括聆聽、觀賞、朗誦、背誦、憶寫等活動,也包括觀察、體驗社會人生等活動。學生在直接感受社會人生和宋詞專題網站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在與計算機的交互中,對文本進行理解、闡發、鑒賞、評價,即是“悟”。
“創造”是指學生按譜填詞、評改詞作等活動。“創造”活動既能訓練學生的思維創新技能(“腦”的技能),同時又能訓練學生的言語創新技能(“手”“口”技能)。
腹中空空,不會有什么創新。觀察感受現實生活,接受前人的思想文化和言語藝術,建立自己的經驗庫、思想庫、情感庫、材料庫、言語庫,既能增強文化素養,又能為言語、思維創新提供不竭的源泉,這就是要求學生不斷“積累”的道理所在。
三年來,接受宋詞專題學習的學生均能背誦近200首宋詞,同學們在網站上發表了近萬條評論和500多首詞作。
三、網絡環境下古詩詞教學實施方法
我們應用宋詞專題學習網站進行教學,探索出下面一些網絡環境下古詩詞教學的具體實施方法。
1.利用網站大容量、超媒體的功能全方位展示宋詞魅力
現在的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不很濃厚,原因有幾個:首先,古詩詞的作者生活的年代離現在較為久遠,那種社會背景與思想感情學生不容易理解;古詩詞的語言有一定特殊性,學生在閱讀上存在一定困難。其次,在傳統的詩詞教學中,老師僅是憑著一張嘴、一支粉筆分析詩歌,教得不全面、欠生動,大部分學生聽起來枯燥乏味。再次,學生對古詩詞缺乏興趣,很多學生都覺得新時代的青年沒必要再去學習那么多古人的東西。以上種種原因的關鍵在于學生沒有真正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針對以上問題,本著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的教學觀,我們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多元化的特點建立了這個專題學習網站,使學生全方面深入了解宋詞。
在我們的宋詞專題學習網站中,以下一些專欄體現了網絡的大容量、超媒體功能:(1)宋詞常識:本欄目有詞的特點、詞調、詞的分片與句式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明白一些專有名詞與特有的寫作形式,初步揭開宋詞的神秘面紗。(2)詞牌專題:本欄目收錄了很多常見的詞牌,不但讓學生了解詞牌名的來源,還向學生解釋它們的詞譜,并且列舉諸多名家名作,加以具體分析,讓學生從理論與創作兩方面感受詞的特點。(3)詞人專題:本欄目收錄了大量的學生較為熟悉的詞人(如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在這里,我們從詞人們的生平經歷入手,讓學生先了解他們的遭遇,再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一番感悟,從詞人們的切身經歷中體會詞人們的思想感情及詞的語言魅力。(4)資源中心:本欄目上傳了大量的宋詞朗讀音頻、視頻、書法作品和宋詞課件,讓學生在熏陶感悟中體味宋詞的魅力。
2.利用網站評論功能培養學生對詞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對宋詞已經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因此在面對一個詞牌或一個詞人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我們在每一條信息下都設有評論功能,學生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感受和評論,并可以相互展開文學批評,目前全站有師生評論6300多條。
在詞人專題里,學生們能結合作者的經歷去欣賞他們的每一篇作品。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也有婉約的一面,如他的《江城子》就是一首充滿無限柔情的詞。如果不了解蘇軾的人生經歷,就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豪放派的大詞人會寫出如此細膩的作品。正因為在詞人專題中,我們對每一個詞人的生平都作了詳細的介紹,所以學生理解這首詞就容易多了,有學生這樣評論:“開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一句闡述了詞人這十年來心中的苦悶和悲傷,十年的光陰,孤獨折磨著詞人的心靈,自是‘不思量,自難忘’。十年了,獨自一人馳騁在塵世中為朋友奔走,為自己落汗。十年過去了,只落得個未老先衰。溫柔、賢惠的妻子早逝,使詞人的內心一片空白,只是備感人生的無奈與苦悶。詞中句句都深深地印上了詞人對妻子的一片深情,真是感人肺腑。下闕‘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一句,似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味道。”理解何其貼切啊。由此看來,學生已經不但能讀懂詞,而且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恰當地評價詞作。
3.利用網站論壇功能讓學生發表詞作,相互評詞改詞
我們在網站中設有“填詞技巧”“詞譜介紹”和“發表園地”幾個欄目。“填詞技巧”一欄,主要是教學生如何根據詞牌填出不同特色的詞作,教學生如何開頭、過片、結尾,怎樣處理詞的押韻、平仄、對仗。“詞譜介紹”欄目里介紹了幾十個詞譜。“發表園地”一欄給老師和學生提供創作的平臺,在這一欄里同樣設有評論,師生們可以在這里對別人的作品進行點評或修改。
四、網絡環境下古詩詞教學的交互方式
在應用“宋詞專題學習網站”進行宋詞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可以有效地組織詩詞教學資源,學生能夠隨時利用網絡進行詩詞鑒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共享各種資源,而且能夠在網上交流,開展合作學習,同時教師可快捷地與學生通信、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其他情況。
我們應用宋詞專題學習網站進行宋詞教學的交互方式如下:
1.學生與宋詞專題學習網站的交互
這是學生與學習資源庫之間的雙向交流。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可以自主控制課程學習的內容和節奏,同時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并最終實現意義建構。這種交互又分為靜態交互和動態交互。
靜態交互:在宋詞專題學習網站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學習內容。以學習李清照《醉花陰》為例,學生可以通過與網絡資源的交互了解李清照的生平際遇、詞作風格、詞作內容和創作背景。如果需要也可以了解到婉約與豪放兩種主要藝術風格不同的特色,有興趣的學生還可以通過網絡了解《醉花陰》的詞譜。
動態交互:學生通過網站的音頻、視頻、書畫、課件等媒體強化對詩詞的感受和理解。詩詞鑒賞重在誦讀,詩詞歌賦,誦讀吟唱,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讀有三步——讀懂、讀透、讀化。在宋詞專題學習網站中,學生可以欣賞到濮存昕、孫道臨、鮑國安等名家聲情并茂的朗誦。有些詩詞還可以通過網站進行書畫欣賞,例如岳飛的《滿江紅》,學生可以從剛勁有力的書法中感受詩人的激憤,更好地披文入情,走進岳飛的精神境界。有些詩詞可以借助flash動畫來欣賞。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李煜《虞美人》,在這些課件與動畫中,學生能夠通過畫面感受詩詞的意象,從而更迅速地把握詩歌的意旨。
2.宋詞學習過程中的人際交互
指在學習宋詞的網絡課堂中,教師對學生的個別輔導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在這一過程中,通過發問和激勵,引導集體討論、集體思維,讓學生充分發表各自的創見,激烈爭論,相互補充,相互修正。這些活動主要通過“宋詞評論”“發表園地”等平臺展開。比如,學生對《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意蘊把握不準,于是在線上質疑,教師閱后,迅速在線作出回答,直接發帖于該詞的評論欄中。
網絡提問,有很多優于課堂提問的地方。在傳統課堂上,學生提問的對象一般是老師,在網絡中可以是學生提問學生,學生互相解答,誰都可以是老師。另外,在傳統課堂上,面對全體學生和老師,個別學生總是羞于啟齒,覺得別人都懂了自己卻不懂,似乎有“弱智”之嫌。在網上提問則不同,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都可以避免面對面的對視,甚至可以完全隱藏身份。
另外,學習者也可以將自己的作業、資料、學習成果等以帖子的形式反饋或上傳,這既是學習者與學習系統的交互,也是一種人際交互。
在宋詞的學習過程中,正因為網絡的人際交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表現自我、創造自我的空間,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了空前的熱情。
3.宋詞學習過程中的自我交互
學生們在探索和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會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從而重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也會有自我交互,但是,從來沒有網絡環境下的自我交互這么迅速,這么廣泛,這么深入。學生可以隨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記載在網絡上。這與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是有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途徑。
五、結論與討論
在宋詞專題學習網站中,學生學習手段增多了,信息量更大了,單位時間的信息密度更合理了,信息交換的節奏更快了。學生接受了多媒體的熏陶,獲得了充分討論的機會,并且擁有了活動和創造的空間,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滿足了個體需要,促進了學習個性化的發展,提高了古詩詞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應用宋詞專題學習網站進行教學是一種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
《同時,這樣一種教學實踐也豐富了校本教研的內容,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促進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提高。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也遇到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1.網站有網站的優勢,平面媒體有平面媒體的作用,網站不可取代書本的作用。宋詞作品需要時間吟誦,宋詞知識需要隨時翻閱,而學生在校不可隨時上網,這就存在需要與供求的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把宋詞專題學習網站的文字腳本編印成書——校本教材《創新學宋詞》,以供學生課外品讀文本,但書畢竟有局限,一是媒體單一、內容單薄,二是不能反映學生學習的進度和學習結果。
2.學生在校不可隨時上網,一是我們只有兩個網絡教室,學生家在農村的多,沒有計算機,硬件跟不上;二是現行考試制度不支持,我們把宋詞學習作選修課開,有些任課教師擔心學生吟詩填詞會影響會考、高考,不太支持。
3.詩教是我國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學生的人文素養的評定如何進行?課題研究在這方面的效果如何檢測?
(課題組組長:周龍敏;供稿:周龍敏、廖新春、廖娟、劉青松、張銀、唐玫瑰、歐盛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