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通是一種視覺娛樂方式,是二戰后美國迪斯尼文化的精神產品。改革開放以來,國外動畫影片大量涌進國門。特別是近年來,日、韓、歐美的連環畫、卡通畫等鋪天蓋地襲向中國。數字化產品的廣泛使用、網絡的巨大力量也使卡通文化滲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時至今日,“卡通”已經成為大多數年輕人的精神糧食和娛樂需求,幾乎成了他們通用的語言。
卡通的普及在于它的幽默、節奏快、淺顯易懂、信息量大,亦寓教于樂。青少年關注自我,對未來充滿夢想和憧憬。他們追求美好的事物、爛漫甜美的愛情、新奇的事物,常常異想天開,漫畫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從題材上來說,卡通大多描寫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故事。校園、家庭、野外的幻想式的理想,明快的憂愁,半透明的斗爭,在卡通中交替。從容、寫意、幽默的表現手法敘述著少男少女之間神奇而浪漫的故事。漫畫中的各種形象可以被任意塑造、夸張、變形,為了能飛行,人可以長翅膀;為了獲取勝利,英雄可以擁有神奇的武器;各種動物也可以有人的神態和意志。
然而,有些青少年盲目地推崇卡通,這著實讓人擔憂。有些青少年在這些卡通世界中,除了獲得新奇和刺激之外,還在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壓力之后,利用藥片來發泄情緒,在藥物里沉迷、掙扎,甚至不能自拔:有人說,現在某些年輕人是“中國新人類卡通一代”。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卡通文化,卡通形象在他們生活中隨處可見:有人說他們是“扮酷一族”,因為他們給自己的頭發染上奇異的顏色,給眼皮涂上紫羅蘭眼彩,給嘴唇涂上黑色唇膏等:他們的夜晚比白天多:他們那缺乏性別判斷的中性裝束,也令人咋舌。
我國正從農業文明逐步向商業文明轉變,這將對社會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商業對人們生活的變化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商業文化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營造著新一代。看電視卡通片、吃漢堡包、喝可樂、看美國好萊塢電影的“卡通一代”存在著潛在的叛逆欲望,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更多地表現出對生活狀態的翻轉再翻轉,這體現在形象、行為、語言等方面。他們崇尚商業文明、通俗文化和消費主義,消費成了他們的主流。這些“卡通一代”們,感受著東西方文化間的撞擊與變異,他們面對著模糊與徘徊、探索與求證,孕育著特有的“卡通文化”。
面對這種“文化侵蝕”,我們不應懼怕,而應持一種理性的態度,借鑒其中的精華。教育也必須有新的內涵以適應人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把卡通引進課堂。從中,我們可以挖掘出許多有價值的元素為我國的美術教育服務。在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欣賞、鑒別、選擇卡通,認識商業文化的特質,教會他們如何面對卡通所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應變;同時還可以通過漫畫的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我們要正確引導學生欣賞和鑒別卡通,認識商業文化的本質。
商業文化是以贏利為目的的文化類型,而卡通文化是商業文化的產品之一,商家為了追求利潤,可能不擇手段,推出一些不健康的東西,誤導人們。卡通的精粹在于精神,其藝術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理解和閱讀好的卡通作品,即藝術作品所反映的內在品質與時代精神。假如抽離了這一層,就會忽略學生內心的感受層次,容易對青少年造成誤導。
我們要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卡通作品。宮崎駿的作品是日本漫畫的精品,其作品有深遠的寓意,表達出對拜金意識的不滿。他希望以具有深度的作品,拯救人類墮落的靈魂。像《千與千尋》、《天空之城》等都是天馬行空的杰作。而現在一些學生只看另類的日本漫畫,不懂得加以分析、判斷、選擇,被其中的一些色情、暴力、武士道精神甚至反華的軍國主義的糟粕所誤導。
卡通文化體現了生命的激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卡通形象清純可愛、富有力量,但還有著鮮明的性格缺陷,吻合了成年人的某些弱點。都市人也許需要一點卡通精神,因為我們也常常會像那些可愛的卡通人物一樣,有自己的弱點——偶爾犯點小錯,偶爾逃避現實:或許,我們可以學學卡通中的人物——不苛求完美,但保持真實與可愛,來使生活變得簡單容易。
二、面對“卡通”熱,我們應引導學生學會應對其所帶來的挑戰,認識到卡通世界與真實世界的差異,并必須懂得如何應變。
都市青少年生活在一個電子化的I高科技時代,他們的知識空間因此被大大拓寬,但真實的生活空間卻又變得日益狹窄。他們在電視中認識大海,了解潮汐、海浪,會講海盜、美人魚的故事,卻無法想象真正的大海給人的震撼。他們有新生活、新裝扮、新語言,卻不曾體驗和思考生活的辛酸和無奈。目前流行的漫畫等視覺文化,不但從表面上迎合人們的需要,而且在實際上也潛移默化地融進了我們的生活,甚至在支配著人們的意識。在青少年時期,過分局限于一種文化經驗是十分危險的,一旦形成某種思維模式,就很難再改變。
高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方便,同時,還給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它的力量沖擊著每一個人,特別是尚未有判斷力和自控力的青少年。卡通文化的負面因素太多,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去篩選和利用其有利因素。馮友蘭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事時能理解他在做什么并能自覺他正在做它。”如果我們不能引導青少年理解和分析當前商業文化的實質,那么青少年就會輕易信賴甚至崇拜他們的所見所聞,并不自覺地排斥和抵制傳統的文化教育,那將是很可怕的。
三、通過卡通畫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美術被公認為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的最有效的課程之一。卡通美術教學和創作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觀察與體驗出發,并努力探索,運用創造性思維在高科技與多媒體手段之間進行廣泛的借鑒、嫁接、融合,才能有較深層次的創新表現。知名的卡通制作公司就是這樣運作的。優秀的卡通動畫,如2002年美國的《海底總動員》、福克斯公司的《冰河世紀》、2005年夢工廠的《馬達加斯加》、迪斯尼公司的《怪物公司》和英國的《戰鴿快飛》等作品都令喜歡卡通作品的男女老幼們百看不厭。
作為藝術教師,不是反對年輕人的熱情,更不是反對他們創造歷史的那種沖動。但筆者認為這種沖動與熱情應該有某種精神的基礎,才更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揮。
學習卡通畫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許多學生都經常把一些明星的照片貼在自己的書包、衣服上,學生們也渴望把心中的偶像用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可以在課堂給他們提供一試身手的舞臺和實踐的機會。
總之,我國青少年正身處深刻變異的時代,承受著電視、互聯網、動漫、游戲等新媒體圖像的巨大沖擊。虛擬藝術、商業消費藝術、卡通藝術在藝術界已漸成主流。我們要充分重視卡通這股流行力量對人的影響,正確認識卡通文化,培養辨別和選擇的能力,通過對卡通漫畫的學習,通過觀察社會、觀察人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并能夠自主選擇和運用有利因素。
參考文獻:
1.《藝術教育新探》,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
2.黃一翰:《卡通一代》,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3.馮友蘭:《中國哲學的精神一馮友蘭文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