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傳統的干支紀年,60年為一個甲于、一個輪回,在這個輪回中,老人在逝去,新人在成長,如何幫助孩子們了解60年前血雨腥風的歷史?如何使歷史不會在下一代那里失憶?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一個相對全面的歷史概念?如何激發孩子富于同情熱愛和平的天性,這些是每一個兒童教育工作者乃至每一個成年人都需要面對和思考的。
正是基于上面的思考,我們舉辦了題為“心靈·歷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戰爭”大型藝術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這是一個嘗試,是兒童教育研究者和兒童美術教育者聯手進行的一次跨學科個案研究。語言文字.繪畫藝術、裝置藝術及書法藝術都成為孩子表達自己的途徑和手段,多元化的語言形式展示著孩子探索歷史的執著和熱情,同時生動而貼近孩子特點的教育方式也更有助于幫孩子建立更接近客觀的歷史概念。這是一次互動,是兒童與成人的互動、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孩子與孩子的互動,歸根到底是心靈與歷史的互動。通過這個個案不僅能夠了解到兒童歷史觀念的形成過程,同時也能了解孩子審視歷史的獨特視角和獨有困惑。
我們期望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呈現孩子的探索過程:以文字的方式記錄,用繪畫的形式表現,用影像來記述孩子的解讀過程,借助豐富多元的語言形式讓孩子們表達出他們對戰爭的困惑和追問。我們希望能夠了解兒童歷史觀念的形成過程,了解孩子審視歷史的獨特視角,同時也能夠以一種生動的方式幫助孩子形成更接近客觀的歷史概念。
整個活動都是在兒童探索和主題探究活動基礎上完成的,每個孩子們都參與了“搜集抗戰資料”“觀看資料片”“對戰爭提問”“為英雄立傳”“我給親人的一封信”“戰爭反思”等活動環節,同時也完成了與抗戰主題相關的系列藝術創作。
在系列探索的基礎上,我們大膽地拋出了“歷史是什么?”這個問題,讓孩子們嘗試從更深層的維度思考歷史的特點。我們得到了這樣的感性和詩意的回答:“歷史是一片天空,有時晴空萬里,有時狂風暴雨”,“歷史是一個傳說”“歷史是一個城堡,里面藏著很多神秘的事情”“歷史是一個棉花糖,被人們一點點舔開”“歷史是一杯渾濁的水”……
孩子們用浪漫的方式竟然輕易地觸摸到了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那線玄機。
整個活動的過程中,100個孩子用近二個月的時間繪制了抗日戰爭中的“英雄譜”。”和平墻”、“抗戰三字經”、“戰爭中的人””戰爭場景”等系列作品,同時還通過觀看經典的老電影包括“地道戰”“地雷戰”等影片,與孩子合作完成了戰爭跳棋和地道戰等藝術作品的制作。在藝術表現的行動中,孩子們一直致力于用藝術這種獨特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抗日戰爭的認識和發自心靈的感悟。
二戰老兵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怕死去,但我們怕被遺忘!”我們這次活動的初衷是希望歷史的記憶能觸動孩子的心靈。然而,活動結果似乎在告訴了我們另一個事實:借孩子的眼睛,可以穿透歷史的迷霧,洞悉更加深刻的本質。
“為什么會有戰爭?”“英雄是怎么變成英雄的,他們原來不是人嗎?”這是孩子們自發提出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成年人會失措.8歲的孩子的困惑何嘗不是我們所有成人的困惑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是貼近戰爭本質的哲學性的問題了。
“歷史學之父”、古希臘偉大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認為歷史就是“詢問”和“調查”;英國歷史學家E·H·卡爾則認為“歷史是現在與過去永無休止的問答和交流”,雖然這是對歷史元概念的解說,但其中卻洞悉了孩子歷史學習的部分玄機。借助創作,展示,調查、發問和交流,可以啟動孩子歷史探索的興趣和歷史研究的熱情,借助繪畫和文字表達的手段,可以為孩子們提供有效表達自己的多元化的語言系統。在這里,探索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應試,自由的表達才是其最最重要的目的所在。
兒童是自然之子、歷史之子;兒童是“成人之父”、成人之師,借兒童澄澈的眼睛觀紛繁復雜的歷史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多看似簡單,看似單純,但更貼近事物本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