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預習而要學好一門課程是很難的,語文也是如此。
語文預習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閱讀法 閱讀是預習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應把書本上有關內容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對于新知識,可在重點和難點部位做記號,以便在課堂上得到解答。
聯想法 聯想是預習不可缺少的貫穿于全過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語文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預習時總會引起一些聯想。聯想的過程,實際也是將知識融匯貫通、初步掌握的過程。有了聯想,就能使自己的想像力得以發展。想像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對學好語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想像是極其可貴的品質。”
設問法 從某種角度講,能對某物提出問題,說明對該事物是了解的,同樣,若對預習的內容能提出幾個為什么,則說明預習是成功的,不怕不會學,就怕沒問題。在預習時,除了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外,還應逐步鍛煉自己變換思維的角度,要一題多問,故設難關,以求甚解的自學能力。可見預習時應特別避免的是那種表面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知,頭腦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設問,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
整理法 整理是預習全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通過預習,對新知識的掌握會做到心中有數,對已學會的知識自己會感到喜悅,同時,也會留下一些尚未得到答案的疑問,這是正常的。這些問題可等待老師講解。這就需要做好預習的后期工作,將學習中產生的問題總結出來,整理清楚,記錄在冊,以便老師講解后,填上正確答案。
語文預習可分為八個步驟:
1.總覽單元
對整個單元瀏覽一遍,預先形成一個知識系統,明確單元要點,高屋建瓴,可少走彎路,便于對比和總結。
2.分析題目
有的題目啟人深思,例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文章的內容往往就是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解釋。有的題目則直接告訴我們文章的中心,說明或記敘的對象,如《景泰藍的制作》、《拿來主義》等。
3.辨別體裁
不同體裁的文章,有其不同的特征和基本要素。例如,議論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記敘文的事件及事件本身的發生、發展和結局;說明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應用文的基本格式和基本寫法等。預習時緊緊圍繞這些基本特征來思考,就能選準角度。
4.熟悉作者
作者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往往影響他作品的風格。
5.了解背景
6.分析提示
在現行的語文教材中,每篇課文都有“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這些“提示”就是幫助預習課文的“鑰匙”。“提示”一般提供以下信息:寫作背景,中心思想,結構安排,藝術特點及語言風格等。預習時若帶著這些信息去了解課文,分析問題,就會有的放矢,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7.研讀課文
不可過粗,也不可過細,關鍵在于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聽講。
8.思考練習
對課后的思考和練習,若能事先思考,就會做到心中有數,在老師講授時,就會找到這些問題的思考角度或答案。這樣既提高了作業的質量,同時又節省了時間。預習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它對培養我們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語文成績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