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波武器
聲波是縱波,它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頻率小于20Hz的叫次聲波,頻率大于20000Hz的叫超聲波,人能聽到的是頻率20~20000Hz范圍內的聲波。
超聲波具有能量密度大,方向性好,穿透力強,在空氣中衰減較快,而在固體、液體中的衰減卻很小等特點,因此超聲波雷達——聲納在軍事上的應用十分廣泛,如用其在水中傳播和反射來進行導航和測距。
次聲波人耳雖然聽不到,但對人的危害卻很大。人體固有的振動頻率,經科學研究,人腦是8~12Hz,內臟器官為4~18Hz。在外來次聲波的不斷激發下,人腦和內臟器官的振動頻率與次聲波頻率相近或相同,吸收次聲波的能量而共振,輕者能使人產生頭暈、煩躁、耳鳴、惡心,如果強度大,就能使人的心臟及其內臟劇烈抖動、狂跳,以致血管破裂,促人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受到外界振動的影響,如車船的顛簸、機械的振動和噪音的影響等,當這些恰好在次聲波的范圍內時,對人的影響就比較大,使你暈車、暈船,甚至頭痛、嘔吐。
1890年,一艘名叫“馬爾波羅號”的帆船在從新西蘭駛往英國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蹤了;1948年初,一艘荷蘭貨船在通過馬六甲海峽時,一場風暴過后,全船海員莫名其妙地死光了;有的時候蠟燭會無緣無故地熄滅,地面會不停地抖動,走到某些地方會無端生出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渾身發抖……這些都是次聲波所為。
要讓次聲波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并在軍事上得到應用而成為次聲波武器,需要高強度的次聲波,這是軍事科技研究的課題。
二、紅外線武器
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幾何光按波長從長到短排列,依次為紅、橙、黃、綠、青、藍、紫,其中紅光的波長范圍為0.62~0.76μm;紫光的波長范圍為0.38~0.46μm。比紅光波長更長的光叫紅外線,雖然人的肉眼看不見,但攝像機、攝像頭能感應到它。紅外夜視儀是利用光電轉換技術的夜視儀器。它分為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前者用紅外線探照燈照射目標,接收反射的紅外線輻射形成圖像;后者不發射紅外線,依靠目標自身的紅外輻射形成圖像。夜間雖然可見光很微弱,但是借助紅外夜視儀可以幫人們在夜間進行觀察、搜索、瞄準和駕駛車輛。
1945年夏,美軍登陸進攻沖繩島,隱蔽在巖洞坑道里的日軍時時利用復雜的地形,夜晚出來偷襲美軍。于是美軍將一批剛剛制造出來的紅外夜視儀緊急運往沖繩,把安有紅外夜視儀的槍炮架在巖洞附近,當日軍趁黑夜剛爬出洞口,立即被一陣準確的槍炮擊倒。洞內的日軍不明其因,繼續往外沖,又糊里糊涂地送了命。1991年海灣戰爭中,在風沙和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由于美軍坦克裝備了先進的紅外夜視器,能先于伊拉克軍的坦克而發現對方,并開炮射擊,伊軍只能從美軍坦克開炮時的火光來判斷敵人的位置。由此可見紅外夜視器材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三、電磁武器
美國《流行機械》雜志撰文說,下一次世界災難降臨之時,看不到蘑菇云,只是一聲巨響和一道閃電,便可將計算機所有數據“烤焦”,除柴油機外,所有電氣化引擎都無法啟動,世界將倒退200年……
1999年3月,美國在對南聯盟的轟炸中,使用了電磁微波武器,造成南聯盟部分地區通信設施癱瘓達3個多小時。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2003年3月26日,用電磁脈沖彈空襲伊拉克國家電視臺,造成轉播信號中斷。
電磁脈沖,是短暫瞬變的電磁現象,它以空間輻射傳播形式,透過電磁波,可對電子、信息、電力、光電、微波等設施造成破壞,可使電子設備的半導體絕緣層或集成電路燒毀,設備失效甚至永久損壞。一旦國家的政府機構、金融中心、通信網絡、廣播電視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系統和軍事設施,受到強電磁脈沖打擊時,不可避免會出現大范圍癱瘓甚至損壞,國民經濟和社會秩序肯定會難以正常運行。
四、核武器
二戰中,美國打贏日本、日本向中國投降,核武器的作用功不可沒,但核武器同樣也是個魔鬼,因為它的殺傷破壞作用太大。核武器的研究和發展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原子彈、氫彈、中子彈。
原子彈的核裝料是純鈾235或钚239、鈾233,這類原子核在中子轟擊下發生鏈式反應,釋放出核間的巨大能量,其巨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氫彈是以氘和氚作為核裝料,其爆炸即是氫的同位素的聚變反應。氫彈的殺傷破壞原理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
中子彈是氫彈小型化的產物,是一種戰術核武器,它的殺傷破壞作用比原子彈和氫彈小得多。
武器本身是中性的,無善惡之分,關鍵看掌握在誰的手中,應用于什么場合。對我們,需要的是正義與和平,研制使用現代的最新武器,目的是消滅侵略,維護世界的和平、國家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