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活、工作在世界上總會有一定的經驗。但一般的人只是把已有的經驗用在同一類事物或工作上,只能去解決同類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如果能把從甲事物身上取得的經驗用在不同類型的乙事物身上,實現經驗轉移,那么就能夠另辟蹊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9世紀奧地利有個醫生叫奧恩布魯克。有一次一個垂危病人來就診,可是查來查去就是弄不清病人得的是什么病。沒有幾天這個病人就死了。奧醫生決心弄清楚這個病死者的病因。他解剖尸體,發現死者胸腔中有大量的膿水。奧醫生苦苦思索:今后碰到這類病該用什么方法來診斷呢?他一時想不出辦法來。奧醫生的父親是個釀酒師。他家里有許多裝酒的大木桶。他的父親能憑用手敲擊酒桶來斷定桶內是否有酒和酒的多少。奧醫生突然醒悟到,人的胸腔和裝酒的木桶不是一樣嗎?都是中間空的,胸腔中如果有積液不是也可以用敲擊的方法來診斷嗎?醫學上的“叩診”就是這樣發明的。
敲擊木桶測酒和叩擊胸腔診斷胸中積水,兩件事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原理卻是一致的,這就叫經驗轉移。奧醫生運用這一思維方式解決了醫學上的一大難題,為人類醫學和健康作出了貢獻。
鋼筋混泥土的發明也是經驗轉移的結果。19世紀法國有一個工匠叫摩涅,他十分熱衷于種花種草。花園里的花盆有土燒的,有木制的,有水泥澆注的。特別是水泥花盆,式樣新穎,可以裝飾花草圖案,還可以隨時澆,做起來很方便。但在使用中,他發現水泥花盆雖容易制作但很脆,經不起沖擊,很容易散架。
“怎樣才能使它牢固起來呢?”工匠經常冥思苦想。一次,摩涅到郊外散步游玩,走到郊外農戶家旁,發現當時農民都有一個小院子。小院子用竹籬笆圍護著。他上前仔細觀查,發現這些竹籬笆都用石灰砂石涂抹在竹棍上。籬墻雖然很薄,卻因為中間有竹棍做主心骨,碰來碰去卻不會爛,反而顯得有彈性,很堅固。摩涅心頭一震,馬上想到,我做的水泥盆如果也像這個籬笆墻一樣,先用鐵絲扎成骨架,再澆注上水泥砂石的混合物,問題不就解決了嗎?1865年,摩涅獲得了名稱為“鋼筋混泥土”的發明專利權。石灰竹籬墻和鋼筋混泥土是兩種性質不同的事物,可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卻是一致的,摩先生將二者巧妙溝通起來,成功地實現了轉移經驗。
經驗人人都有,就是看你會不會轉移會不會用,會不會由已知去解讀未知。如果會轉移經驗就能另辟蹊徑,取得一個新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