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一家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登出了一組校園“童謠”,讀后耐人尋味、令人擔憂。先讓我們看看其中的幾首:
“春花秋月何時了,考試知多少?教室昨夜又報分,成績不堪回首月明中。上次余悸今猶在,只是科目改。問君何時能解脫,恰似一潭死水永無望。”
“在我心中,老師最兇,每天下課到七八點鐘。回到家里,爸爸最兇,每天把我打得鼻青臉腫。爸爸不在,媽媽最兇,輔導作業對我從不放松?!?/p>
“七月考小子;八月考老子(跑關系),九月考票子(交費)。”
“考試猶如吃‘冰塊’,開學小車排成隊,老師周末掙外塊,因‘財’施教做買賣。家庭作業用車載,書包成了食品袋。三天兩頭繳費來,小商小販結成排。爺爺奶奶候在外,文憑也能用錢買?!?/p>
這些校園童謠,形式來源于舊體詩詞或是流行歌曲,有的干脆就是打油詩。但這些童謠之所以能在校園中迅速傳播,因為它基本上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的真實心態,反映了學生對教育、老師、家長以及社會的評價。這應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童謠的調侃、幽默,實質是反映了校園學生的一種內心無奈。現在的孩子壓力很大,壓力來自學校、家庭、社會;來自升學、考試、理想、期望。校園又沒有相應的排遣和宣泄的方式,校園童謠就成了一種很好的途徑。
校園童謠其實也表現了部分學生對周圍環境甚至制度的一種不滿與反叛。很多現實不如人意:師生關系、親于關系、充斥社會的人情網、金錢網,讓他們無所適從。他們用稚嫩的眼睛,看到了不公與腐敗,而童謠,則成了孩子們對社會及周圍環境的一種嘲諷。
愛唱童謠的孩子絕不是壞孩子。童謠的流行,至少也說明了當前校園文化的匱乏。當這些校園亞文化在校園大行其道的時候,正說明了當前教育工作相關環節的薄弱。有專家指出,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切實為學生的減負做好工作,而兒童詩人也應創作出更受少年兒童歡迎的校園童謠,當這種健康、積極的新校園童謠廣為傳唱之后,那些兒童自創的童謠才會自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