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單詞,擴大詞匯量的途徑有多種。依據筆者的經驗,其途徑有:
1.充分運用聯想
根據李賦寧教授的《英語史》和汪榕培教授的《英語詞匯學教程》,英語的基本詞匯不到1000,而這些基本詞匯又可以和其他的一些詞構成新詞,如paper——newspaper,room——class-room,bedroom,bathroom等。因而我們在弄清了基本詞匯的語義后,充分運用聯想力,擴大詞匯量。下面以in為例,in作為介詞或副詞時,其基本意義為“在……里面”,“在……之內”。從基本意義出發,還可組成inside,income,然后再根據這兩個單詞的語義,采用逆向聯想的思維方式,記住outside,outcome,再擴大到output,outgoing。而in,ont作為介詞和副詞,它們還可以和許多動詞、形容詞構成短語,如givein,handin,be interested in,give ont,take ont,hand ont,break out,send out等。同時,in又可作派生詞綴,如inbelieveable,in-firm,innumerable,insensibility等,表示否定意義。
通過聯想,自覺地進行發散性思維,我們可以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里記住更多的單詞、詞組及其語義。
2.具備一定的語潭知識
英語中的一些詞匯來源于神話、傳說、宗教或文學典故。如表示地名的名詞Europe,據希臘神話稱眾神之首宙斯愛上了古腓尼基國王阿革諾爾的美麗公主歐羅巴,于是借計變為公牛,將歐羅巴誘騙到遠方一塊陸地成婚。于是人們就以歐羅巴來命名這塊陸地,簡稱歐洲。表示時間的名詞Sunday,據傳在古時候是獻給太陽的,是一星期的第一天,而耶酥復活也在這一天,因而基督教還把這一天作為安息日,教徒要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同樣,Monday,Tuesday等也是源于希臘、羅馬和北歐的神話與傳說中的神。了解了這些詞的語源,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些詞為什么要大寫,我們也了解了古時中外人民對神的崇拜,實際上是對自然的崇拜,同時我們還能根據這些詞的內涵,擴大其語義,如:I shouldn’t know the guy fromAdam(亞當),我沒認出這家伙是誰。His Achilles’heel(阿基里斯之瞳)washis pride.他的致命弱點在于自高自大。
掌握一定的語源知識,能加深對該詞以及由此所組成的習語的印象,減少遺忘,同時能開拓我們的國際視野,增強文化交流意識。
3.以母語知識促進英語詞匯學習
雖然中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但是具有良好母語基礎的同學學習英語會比基礎較差的同學更容易。這是因為他們會以已掌握的母語知識,對此、推理、歸納、演繹英語及英語知識。如漢語的“胡說”,為什么英語也有對應的“double Dutch”?稍有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知識的同學都知道,中國(中原漢人居住區)在古時候常遭受北方少數民族的侵襲,而這些少數民族常被漢人辱稱為胡人;英語與荷蘭爭做海上霸主,兩國常常發生戰爭,因此Dutch也成了辱稱。又如漢語中的習語“小菜一碟”,英語也有類似的說法“a piece ofcake”。同時,這兩個習語還反映了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之處。
4.了解、涉獵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增強無意識識記單詞的能力
無意識識記單詞也是外語學習的重要方法,有時甚至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筆者的調查,同學們對西方文化都很好奇,很有興趣,比如西方人為什么要過圣誕節?平安夜又是怎么回事?追本溯源,我們必須了解《圣經》,如果我們瀏覽過《圣經》這部傳世宗教典籍,在閱讀外國小說,觀看外國電影、電視,甚至是日常生活交流中,《圣經》中的典故就會信手拈來,比如“害群之馬——a black sheep”,“迷途的羔羊——the lost sheep”,“烏合之眾——sheep that have no shepherd”,“替罪羊——scapegoat”等。并且,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語中的“迷途的羔羊”與“替罪羊”的語源與英語是一致的。
西方人喜歡養寵物,許多西方習語也與寵物有關,如“下大雨——It rainscat and dog”。此語之詼諧、夸張不禁令我們莞爾一笑,也就無意識地讓我們記住了這個習語。還如“跟屁蟲——acopy cat”,“噓聲——a cat-call”,“損人利己——dog-cat-dog”,“激烈爭吵——fight like cat and dog”,“愛屋及烏——love me,love my dog”等。
5.掌握一定的構詞法知識,增加詞匯量
英語中有許多派生詞,它們是通過詞形的變化而來的。如表示否定的前綴in—,im—,mis—,il—,ir—dis—等分別加在下列單詞前就變成了反義詞。direct(直接的)—indirect(間接的),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legality(合法)—illegality(違法),relevant(相關的)—irrelevant(不相關的),understand(理解)—misunderstand(誤解),agile(同意)—disagree(不同意),表示詞性變化的后綴—er,—or,—ist,—ment,—ly,—y,—th,—ent等。如garden(花園,種花)—gardener(園丁),visit(參觀)—visitor(參觀者),science(科學)—scientist(科學家),move(搬遷、移動)—movement(運動),careless(粗心的)—carelessly(粗心地),cloud(多云,有云)—cloudy(多云的),long(長的)—length(長度),depend(依靠)—depondent(依靠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若能經常將這些派生詞進行歸類,必定能熟能生巧。
6.通過詞的上、下義、同義、反義關系,掌握詞匯鏈
英語中有些詞在意義、性質、特征等方面屬于另一個表示較大范疇的詞,如baby,child,man,woman,adult,lady,genlleman等都包含在human being之內,因此human being是這些詞的上義詞。再以上義詞food為例:
同義詞如“看”有read,see,watch,look,glance,stare,gaze,eye,peep等。
反義詞如hot—cold,cool—warm,hard—soft,different—same等。
英語中的這類單詞十分豐富,因此我們要善于聯想、歸納,同時還要弄清這些詞之間在語義上、語法上的細微差別,以便記得更牢固、更準確。
7.在閱讀中鞏固已認識的單詞,識記新的單詞,擴大詞匯量
記憶的過程是記憶→遺忘→再記憶的過程,通過閱讀,鞏固已掌握的詞匯,識記新的單詞比單純的、機械的記憶要輕松得多。同時,對碰到的新單詞還可采用說、譯、寫等形式,這樣不僅掌握了單詞的拼寫,還知道其在句子結構中的語用作用。
當然,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而且掌握詞匯的學習策略也絕不僅僅是筆者提到的區區七種形式,但是筆者認為創新性地去學外語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這就有贛于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思維策略來學習、理解、掌握英語詞匯,擴大、豐富英語詞匯量,以便為更高一級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