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作文課上,我出了這群一道作文題——“見異思遷”新解。寫作時,我向?qū)W生交代了這次作文的要求和目的:一、從不同的角度審題立意,分析說理不必囿于常人的說法,要談出自己新的看法和見解,培養(yǎng)一種求異思維能力;二、文章不少于800字,一個小時交卷。
下課時,絕大部分學生交了卷,我暗自高興,學生總算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了作文。可是,拿到家里批閱,竟驚詫不已。學生作文干部一腔,一般都是圍繞成語詞典上的解釋兜圈子,把“見異思遷”當作一頂歪帽子戴在別人頭上批得體無完膚,哪里還談得上什么“新”。面對這些千人一面的“新作”,我陷入了沉思:問題的癥結(jié)在哪里?我想,這除了學生的頭腦受著思維定勢的影響、流于一般陳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老師,以前在教學過程中,拘于固定的模式,很少引導學生對同一事物進行多角度的求異思維。因此,學生碰到拐彎子的觀念,拓不開思維,找不到新的思想火花,自然也就說不出新的見解。劉勰說過:“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思維應(yīng)當自由馳騁,要敢于想前人所未想,要把學生從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培養(yǎng)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思維不活潑是不會有什么創(chuàng)造力的。為了拓開學生的想像力,把他們的視野引向求異思維的空間,在作文講評時,我有意識地出了這樣一組作文題:
“這山望著那山高”新解
“知足常樂”析
“不恥最后”辯
我沒有立即分析這組題目的“異”,也沒有直接給求異思維下一個抽象的定義,而是引導他們、啟發(fā)他們自己思維,從所學過的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認識,進而轉(zhuǎn)化為一種求異思維能力。我啟發(fā)學生說:“同學們在初二時學過北宋大詞人蘇軾一首膾炙人口的詩——《題西林壁》,有誰能吟誦出來嗎?”
頓時,課堂上氣氛活躍起來,學生們躍躍欲試,有幾個大膽的同學未等我點將就背誦出來了。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解釋說:“正面望去,高嶺橫空,從側(cè)面看卻成了峭拔的奇峰,隨著人的位置遠近高低的變換,廬山便顯得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自己處在這座山當中。這詩是描寫廬山秀麗多姿的景色和作者從觀望中所受到的啟發(fā),其中有哲理的味道,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它的前兩句啟迪人們要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這里的‘橫’、‘側(cè)’、‘遠’、‘近’、‘高’、‘低’,就思維而言,就是對廬山這一對象的求異思維。”我又舉了一個例子,對學生說:
“我們學校生物實驗園那棵長得粗壯茂盛的蘋果樹,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價值。
從植物學的角度,研究它的生長規(guī)律;
從實用性的角度,指望它有好收成;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發(fā)掘它的象征意義;
從繪畫藝術(shù)的角度,觀察它的線條、色彩和造型;
這里的‘不同角度’,就是對蘋果樹這一對象的求異思維。求異思維是一種辯證思維,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思維。因為加倍注意違反常規(guī)的出現(xiàn)的新奇現(xiàn)象都可以有所創(chuàng)造。牛頓看見蘋果落地,不是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嗎?這是從‘力學’的角度分析出來的。事物如此,觀念亦然。‘見異思遷’按照成語詞典上的‘定義’,是指‘看見別的事物就想改變主意,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從這‘定義’看,它的確是一個謬種,為正人君子所不齒。然而,換一個角度看,‘見異思遷’卻是少不得的。從一個國家來說,試想想,如果它對已有的一切‘知止不夠’,安于現(xiàn)狀,像清王朝的老朽那樣視‘異’為怪物,不思‘師夷以制夷’,看見火車奔跑卻疑為‘妖孽’,當以豬狗血潑之,到頭來卻被英帝國幾支煙槍打得一敗涂地,這實在是國家民族的悲哀。因此,了解到其他國家的長處,就想對自己不好的東西加以改造,把別人的長處搬過來,以人之長,補己之短,這種‘見異思遷’的精神有什么不好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國家二十多年來改革的巨大成就,不正顯示了,見異思遷’的功勞嗎?再從個人來說,在創(chuàng)造事業(yè)的道路上,只有具有‘見異思遷’的精神,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取得新的成就。例如,居里夫人最先是研究鋼鐵磁化的,如果她癱倒在這一功勞簿上,不見‘異’或怕見‘異’,她也就發(fā)現(xiàn)不了鐳,更發(fā)現(xiàn)不了釙。又如,愛因斯坦開頭是研究毛細管的,如果他不思‘遷’或怕思‘遷’,‘相對論’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只怕該屬他人了。從這意義上說,‘見異思遷,是不少有成就者從成功走向另一成功的契機。因此,我們應(yīng)該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它,希望它著上‘求異思維’的新裝找到更多的‘知心’。諸如此類,‘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恥最后’,‘知足常樂’等等觀念,我們不也應(yīng)該用求異思維的方式賦予它們不同的新義嗎?”
經(jīng)過引導啟發(fā),學生茅塞頓開,思維活躍了,在以后寫的文章中問出了不少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