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復習過程中,許多老師習慣于“老師講,學生記”的方法,把整理課本內容,透析知識及鞏固基礎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學生被動接受,思維嚴格限制在課本內,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而情景材料教學法是由教師在課前提供教材以外的新情景材料,然后提出問題,輔之以教師的思維引導與解釋,激發學生探求新知及獨立思考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主要目標的素質教育需要。
本人在復習《中國古代史》第15章《唐朝時期邊疆各族的發展》這一內容時,首先用教學投影儀向學生提供背景材料:①唐大宗說:“昔謂御戎無上策,朕今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豈非上策?”又說:“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就無幾,豈如今日綏之以德,使窮發之地盡為偏戶乎?”②唐大宗總結自己的民族政策時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③投影反映唐大宗接見松贊干布求婚大使的圖畫作品《步輦圖》。然后指出,唐太宗對自己的民族政策自我感覺良好,對漢武帝和其他朝代的民族政策采取否定態度,那么,事實如何呢?請同學們看教材。學生帶著探究的心理,獨立學習,思考問題。之后提問1.唐太宗認為治理少數民族的上策是什么呢?學生思考后回答:“治安中國”、“綏之以德”。2.哪些史實是唐太宗“綏之以德”的表現呢?請學生把教材的有關史實歸納出來。3.唐太宗認為“漢武帝窮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國,所就無幾”以及“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他的觀點對嗎?請說明理由。在學生討論后,總結出唐大宗的觀點有些偏面,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是在國力強盛的前提下為保護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力,解除邊疆的威脅而進行的正義性、進步性戰爭,正是漢武帝解除了匈奴的威脅西漢才進入了最強盛的時期,其成就是顯而易見的。而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諸葛亮在經營蜀國時就非常重視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隋煬帝也曾多次派人到流球和西域,并非如他所說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4.結合背景材料和所學知識,你可以得出哪些認識?在鼓勵學生爭論和探究的基礎上,肯定學生的觀點,歸納整理如下認識:①采取正確的民族政策,促成民族團結,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礎。②在對待少數民族的政策上,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③要采取民族團結政策,同時對少數民族分裂勢力進行堅決打擊也是非常必要的。④內地的繁榮昌盛必然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形成強大的凝聚力。①少數民族杰出首領和廣大人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
情景材料教學法跳出了教材的約束,拓展了學習空間,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材料處理能力、綜合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激發了思辨的火花,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