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大地上,有許多山泉。但有的泉水,真可稱得上千奇百怪,使人感到少見樂聞。
乳泉 廣西省桂平西山,有一口冬不涸、夏不溫的“乳泉”,時常噴出白如乳汁的泉水而得名。乳泉水水質明凈,不含有害物質,而含有鉀,鈉、鈣、鎂等微量元素,是對人體有益的天然優質軟水。泡茶,茶水吞醇;釀酒,醇美香甜。奇香撲鼻的桂平著名特產“乳泉酒”,就是用乳泉水釀制而成的。
水火泉 俗話說“水火不相融”。但在臺灣省臺南縣的關子嶺溫泉,卻是水、火同存的世界奇泉。當你劃根火柴伸向水面時,就能在水面上引起燃燒。原來泉水中有一股易燃的天然氣體和水同時冒出,所以有助燃的作用。
珍珠泉 云南省昆明市郊40多公里處的安寧溫泉近處,有個奇特的“珍珠泉”。它是一個用白石砌咸的圓池,泉水澄碧,清澈見底,但可見到一個個白色的水泡,緩緩升上水面,很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珍珠。原來,這是地層里蘊藏的氣體,順泉水的通道向外揮發而引起泉水冒泡的緣故。在貴州省安平縣城西郊,也有這樣一口“珍珠泉”。
梅花泉 湖南省保靖縣的一座土家族寨子里,有一口泉水會開花的“梅花泉”。每當晴朗有月的夜晚,月牙剛剮升上山尖的時候,這口泉井的水底,就會開花,由底到水面,一朵朵淡藍色的梅花形水泡,伴隨著咕嚕咕嚕的響聲,一串串升上水面,然后消失,就因此而得名。清同治《保靖縣志》也有記載:“……色清味美,泉自井底沸出,騰簇直上,點點圓明如散梅花。”這是由于地下泉水向上冒出時,泛起的串串水泡受傍晚的月光(或天明時的霞光)光射的角度形成的奇觀。
潮水泉 湘黔交界苗鄉花垣縣境內的大石溝的一座魚鱗壩上游,有一股潮水泉。平時只能看到從地下冒出拇指粗細的一股泉水。可是,“漲潮”了,那股泉水漸漸涌高,變粗,接著附近二、三丈范圍內的鵝卵石、沙灘上,到處咕嚕、咕嚕地冒水了,好像燒開了的鍋水。一瞬間,魚鱗壩灌滿了一潭清水。苗民們趁機開閘,讓碾房里的“傘轱子”旋轉,可以趕兩槽白米。潮水一落,泉水復趨平靜,粗細如舊。間隔幾個小時,又會漲潮一次,一晝夜可幾漲幾落。
冷熱泉 河南鄭州市郊三李村,有兩口相隔不遠冷熱泉:稱溫泉的水溫在32℃以上,稱冷泉的水溫在18℃以下。當地人稱它為姐妹泉。一般來講泉水的水溫與地溫有關,泉水來自深地層其水溫越高(每深1米約增2—3℃),來自較淺的地層,水溫就低。因為冷熱泉的水來自不同的地層,所以就有冷、熱之別了。
含羞泉 泉水也像人一樣害羞的。四川省北部的龍門山中段的廣元縣境內,有個當地人稱之為“縮水澗”的“含羞泉”。只要有人向澗中投去石頭,隨著響聲,泉水就會慢慢地縮回去,同時水位降低。但過上一段時,它又會慢涌如舊。地質學家們認為土和巖層的細小孔隙,能起到毛細管的作用,把水從地下提升到上面來;而當水流受到外界聲波的震動,也會產生一種壓力,就把孔隙中的水壓了回去。等到壓力完全消失后,水又升上,涌出來了。“含羞泉”的科學道理就在于此。
喊泉 與含羞泉恰恰相反,還有一種要在人喊聲或其他聲音的作用下,才能涌水的“喊泉”。這種泉的特點是涌泉水的裂隙呈半閉合狀態,當人們在泉邊呼喊或鼓掌或擊石時,產生了聲波震動,使泉口上方的壓力增大,通過半閉合狀的巖層裂縫直達泉底,好像是用力推開了它虛掩的“門”,于是,泉水仿佛應聲涌出來了。如安徽省壽縣的“咄泉”,只要人到泉旁發出喊聲,就會應聲而來。大聲喊則涌大水,喊聲小則涌水小,不喊就不涌。
涌魚泉 四川省城口縣境內有50多個會“涌魚泉”。其中在任河源頭的東安的涌魚泉最著名。泉洞口在距河面三尺高的巖壁上,口洞約一尺見方,每年春季能從洞里涌出上萬條斤把重以上的魚來。因此,開春大雨之后,當地人可到洞口來坐等收魚,不會空手而回。有時,外地的過路人也能隨手拾到。原來,這些魚在秋天山洪瀑漲時,洪水淹沒了洞口,河魚被沖進洞里的陰河中,并在里面過冬,等春季外界的氣溫變暖,陰河里的魚又隨著泉水外流而竟相外出,于是,就涌出了大批魚群。
一碗泉 湖南花垣縣城郊的巖人坡上有“一碗泉”。巖人坡好像是三個神仙并排站著,中間的像師傅,左右小的像兩個仙童弟子。其中一個“仙童”雙手捧著一只“巖碗”,碗里終年只有大半“碗”清泉水,因此而得名。這口神奇的“一碗泉”,原來是從“巖人”身后的巖縫中滲來,又從“巖碗”底涌出,因為滲來的巖水只能到“巖碗”這一高度,因此,一年四季,無論天晴下雨、人們擔飲,總是只有大半碗水。泉水清澄、甘美、冰涼,來往行人和當地苗民勞作間歇時,都喜歡到這里歇力,并痛痛快快地喝上一頓清美的泉水解渴。當地苗民有歌謠為證:“一碗水,水一碗,天天落雨水不滿”。可謂世間“神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