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在承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個性呢?筆者進行了一些淺顯的思考。
一、要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
學生作文應該是學生自己的思想與感情的真實表達。在學生思想的森林中,既有“喬木”,也有“灌木”,還有“蕨類”甚至“苔蘚”。在作文教學中,如果我們只是努力拔高學生使他們成為“喬木”,而獵殺“蕨類”,實際上是對學生個性的扼殺。既然作文是“我手寫我心”,只要學生是秉著真心,說著真話,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寫出他們朦朧的、痛苦的、脆弱的內心感受。作文教學的過程是教育學生做人的過程。如果學生寫出了他們一些“不健康”的觀點,教師可就同一件事,列舉其他一些思想家、作家或者其他同學的觀點供他參照,讓他或者修正自己的觀點,或者使觀點更加豐富和更有思辨性,或者是改變自己的觀點,接受另一種他認為正確的觀點,從而讓他們在寫作過程中通過自我肯定、自我反省、自我激勵來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二、要解放學生的閱讀
有人以為學生之所以寫不好作文,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生活太單調與貧乏了。其實,現時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有永不休止的音樂、數不勝數的電視節目、魚龍混雜的網絡等等。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他們,貧乏的只是閱讀和思想,而不是生活。閱讀是寫作的語言之源,也是寫作的思想之源。心靈的豐富主要取決于閱讀的豐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閱讀的豐富,不僅指他必須達到足夠的閱讀量,而且還指他所讀的書籍,應該包括各種不同思想的作品。只有一種思想,是不可能教會學生思想的,只有把各種思想放在一起,尤其是把各種既矛盾對立又相互補充的思想放在一起,學生才可能學會自己思想。如果學生從小到大都讀一樣的書,那么想要他們有自己的個性與思想,無異于緣木求魚。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告訴我們,帕夫雷什中學的學生在十年中僅僅文學書籍就閱讀了幾百冊之多。他說:“一個人要成為具有勞動者、斗爭者、未來的戰士、未來的丈夫(妻子)和父親(母親)的意識的真正的人,他(她)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應當在自己靈魂的深處有一份豐富的精神寶藏——這就是他(她)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這些書就是精神的啟示。”
三、要讓學生的思維在布滿問題的課堂飛翔
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思維,永遠從問題開始。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只是讓學生為解答教師提問來學語文,“背”著教師提供的答案離開語文課堂,那么這并不是“問題教學法”。我們辛辛苦苦備下的一堂課,最終可能只會得到這樣的結果:教師給出的答案成為了學生思維的終結者,學生的思維在找到答案時停止了腳步。真正的教學應當是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來,生出新問題去”。比如,上《愚公移山》,我們可通過課本讓學生承認愚公的精神,但我們也可以提出“移山不如搬家”的觀點否認這種精神,還可以提出“移山、搬家不如靠山吃山”的觀點,等等。這樣學生的視野才會不斷擴展。又比如,上《愛蓮說》,對“出淤泥而不染”的觀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沒有淤泥的蓮花會怎樣”、“沒有蓮花的淤泥是怎樣的淤泥”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通過問題啟發他們思考,并讓他們生出新的問題,使他們認識到蓮花與淤泥互相依存的并生關系,那么學生形成“淤泥使蓮花生存,蓮花使淤泥超越”的辯證思想便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