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2號9時,“神舟”六號飛船劍指蒼穹,成功發射。歷經五天五夜,17日4時32分神舟六號返回艙安然穿越大氣層,平穩地降落在內蒙古阿木古朗草原著陸場。
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飛船順利返回、安全著陸,圓滿完成了中華民族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偉大壯舉。
2003年元旦0時09分,從太空傳來中國“神舟”四號宇宙飛船的新年祝福聲,“祝全國人民新年快樂!”飛船在完成預定考察任務以后,“返回艙”安全返回了指定地面。
“下凡”經受火的洗禮
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從天外“下凡”返回地球,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難題,它們的速度要由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進人大氣層,利用緩沖火箭和巨大的降落傘(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使速度逐漸降低。宇宙飛船“返回艙”最后是以3.5~10米/秒的速度軟著陸。
而航天飛機降落時的速度要大得多。它需要一條高質量的特殊跑道,在離地面150米時起落架放下,航天飛機最后是以90米/秒左右的速度沖上跑道。滑行約1500米后停下。
在濃密的大氣層中,速度極快的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的外壁由于與空氣激烈摩擦,要產生大量的熱,這就是所謂的“氣動加熱”。在距離地面60千米左右,溫度變得最高,在機頭,溫度可以達到1000~3000℃。整個機身變成一個熾熱耀眼的火球,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火流星,與地面的無線電通訊都會暫時中斷(稱為“黑障現象”)。
這實在讓人擔心!宇宙飛船的“返回艙”中有宇航員和珍貴儀器資料。所以必須保證宇宙飛船和航天飛機安全“下凡”,經過烈火高溫的洗禮,通過大氣層順利返回地面。這就必須研究制造一件宇航器的“避火衣”!
宇宙飛船的“避火衣”
由于宇宙飛船只使用一次,科學家為宇宙飛船“返回艙”精心設計了一件奇妙的“避火衣”。它是用“瞬時耐高溫材料”制成的,這是一種特殊纖維材料或多孔顆粒加上有機物組成的,是一種低導熱復合材料,這一層材料厚度是經過精心計算設計的。在宇宙飛船不同部位的厚度是不同的。在“返回艙”的前緣是承受溫度最高的部位,因此需要重點保護。
當宇宙飛船返回艙由太空“下凡”返回地球通過大氣層時,與空氣劇烈摩擦將產生大量的熱,這件“避火衣”遇到高溫時就會主動“引火燒身”。自己先燃燒起來,其中大量的有機物會發生化學分解和氣化,帶走大量的熱量。更奇妙的是:這件“避火衣”在燃燒自己的同時,還形成了一層厚厚的多孔炭化層,緊緊地附著在“返回艙”的外壁,這一層炭化層具有極好的隔熱效能,在它嚴密的包裹下,能有效地防止外界熱量傳入艙內。
宇宙飛船返回艙的“避火衣”設計十分巧妙,重量比較輕,但是由于它的雙重奇妙功能,使“返回艙”中的溫度可以保持正常,一般在35℃以下,十分安全。
我國“神舟”號宇宙飛船返回艙為鐘形,外部是用耐高溫的復合材料制成。返回艙高2.5來,直徑也為2.5米,重量約3噸。可以載3名宇航員。返回艙是宇航員的座艙和宇宙飛船的指揮中心,位于飛船的中部,為密閉結構,其上端有艙門,供宇航員進出軌道艙使用,返回艙是宇宙飛船中惟一再人大氣層返回地面的著陸艙段。
這種自我犧牲的一次性“避火衣”,使得宇宙飛船返回艙順利“下凡”返回地面,為宇航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航天飛機穿上“金縷玉衣避火衣”
宇宙飛船只使用一次,可航天飛機要在地球和太空往返75-100次,而且載重量大大超過宇宙飛船,因此,這種一次性自我犧牲式“避火衣”就不能適用了。科學家必須找到一種耐高溫又不會被燒壞的超級“避火衣”!
經過艱苦的努力,航天飛機的超級“避火衣”研制成功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原來竟然是陶瓷,當然與古老的陶瓷大不相同,它是新型復合高溫陶瓷,主要由耐高溫的碳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如碳化硅、氮化硼、氧化鋯等)材料組成,經過現代特殊工藝加工制成。
這種“復合高溫陶瓷瓦片”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外層包覆的是高輻射陶瓷材料,內部是導熱系數非常低的耐高溫陶瓷纖維。
航天飛機的外型很像一架三解翼飛機,形狀比起宇宙飛船的“返回艙”,要復雜多了。要想為它穿上嚴嚴密密的陶瓷“外衣”十分困難。科學家精心設計了31000塊陶瓷瓦片,每塊長15~20厘米、厚0.5~9厘米。每片價格2000-3000美元。使用時再把它們拼接起來,仿佛中國古代的“金縷玉衣”一般,非常合身。
這樣做還有兩個好處:一是每個陶瓷片之間都留有微小空隙,可以防止它們受熱變形互相擠壓而損壞;二是如果個別陶瓷片毀壞,修理起來方便。
在航天飛機的機頭和機翼的前緣。溫度最高,必須重點保護,使用最厚的“陶瓷瓦片”。這些陶瓷片都按照設計預先標好號碼,對照工藝圖紙,一一對號入座。利用一種特殊的“高效阻燃膠”,用手工一片一片粘貼到飛機上。由于工藝要求非常高,美國第一架航天飛機共用了12000名技術工人,足足花了一年時間才完成“避火衣”的粘貼工作。后來為了提高效率.專門設計了粘貼陶瓷片的機器人。
這件超級“避火衣”近一萬公斤重,價值達3.6億美元。
1981年4月,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就是穿著這件昂貴的“金縷玉衣避火衣”,完成了太空考察。經過烈火考驗返回地面以后,在31000多塊降溫瓷片中,需要更換的只有1300塊,占總數的4.5%!又經過不斷改進,在此后幾次宇航飛行中,都獲得了成功。
呼喚新型“避火衣”
然而,2003年2月1日卻發生了轟動全球的悲劇: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地球時爆炸失事,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釀成了轟動全球的航天事故。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失事原因,經過科學家認真分析,據判斷就是“避火衣”出了問題:有1-2塊避火隔熱的“陶瓷片”損壞或脫落,使烈火進入機身,高溫使航天飛機爆炸墜毀!
目前,科學家準備把航天飛機避火隔熱的“陶瓷片”,由高輻射陶瓷材料改為耐高溫的“特殊合金層”,這樣可以大大加強陶瓷瓦片“避火衣”的抗撞強度。
對于各種宇航飛行器的“避火衣”,各國科學家正在繼續研究,它是保證宇航器安全返回地面的關鍵設施之一。而且,如果能減輕“避火衣”的一些重量,對發射火箭推力的要求就可以降低很多,從而可以大大降低宇航工程的成本。據計算,宇航飛行器的“避火衣”重量減輕1千克,可以使推動火箭減少500千克;“避火衣”減輕15%,那么可以使宇航器的飛行距離與上升速度各增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