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年x月x日,我乘第五號“太空飛船”進入時空隧道。
幾小時后,我來到了令我欽佩不已的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的別墅中,直覺告訴我,我想拜訪的人就在書房里。我悄悄地推開門,果不其然,是書房,房內擺著幾個書架,每一層都排滿了各種書。墻上掛著油畫,窗下有—張書桌,—個約30多歲的男子身著燕尾服正在聚精會神地寫著什么。我斷定,他就是羅曼·羅蘭。
于是,我走過去問道:“請問您是羅曼·羅蘭先生嗎?”我等待著他的肯定回答。可是他頭也沒抬,繼續揮舞著手中的筆。我又問了一聲:“請問您是羅曼·羅蘭先生嗎?”我俯下身子注視著他,我看清楚了,在以前的課本上我見過他的畫像,他確確實實是羅曼·羅蘭先生。
“小姑娘,你找我有什么事嗎?”他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轉過身來慈祥地看著我。
“我是……”本想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又十白他不太相信,于是改口道:“我是從中國來的,因為喜歡您的文章,專程來拜訪您的。”
我說著,視線落在他那個精致的筆記本上,幾個醒目的字眼立即映入眼簾——“名人傳”。旁邊是一疊稿子,原來他剛完成《名人傳》,正在謄寫。
“《名人傳》,好熟悉喔,喔,對了,我學……”我差點又說漏了嘴,忘記現在我是在幾十年前,《名人傳》還沒發表,我卻準備說,“我學過他的序言。”
“好熟悉?你怎么會有這種感覺呢?難道你知道我的這篇文章?”羅蘭先生不解地看著我。我連忙擺手,胡編了—個理由來應急:“不是,不,不,我們中國也有篇文章叫《名人傳》,所以我才這樣說的。”
“噢,原來是這樣啊!”他似乎相信了我所說的。
我開始詢問起有關《名人傳》的問題來。
“羅蘭先生,您的這篇文章記載了哪些名人,您為什么要寫此文呢?”
“有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因為他們的經歷都很不平常,所以我想用他們的事例來激勵其他人,讓他們鼓起對生命的信仰。”
“那么,你官瞄談書中的內容嗎?”
“可以,此書中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追求真理’無不表明了偉人的一生就是—場無休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希望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于人類不朽者之列。讀了這本書后,我們也許會清醒些。
“但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貝多芬沉默和退隱,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復辟年代里,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了不朽名作《英雄交響曲》、《第三交響曲》、《第九交響曲》等等。當26歲的他正處于音樂創作高峰期時,突如其來的失聰差點使他完全絕望,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卻說:‘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會把我完全壓倒!”’羅蘭先生一邊說—邊舉起了握得緊緊的雙拳。
通過他對貝多芬—生的描述,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貝多芬的堅強,他有著超凡的毅力,也明白了羅蘭先生把英雄的首席給予他的原因。
“貝多芬的人生是一個人超越悲劇、達到登峰造極的音樂成就的故事,—個……”
不知怎地,我突然好象被什么控制了,像幽靈似的不聲不響地迅速地離開了羅蘭先生的房間。
到了飛船上才知道,是時空飛船把我喚了回來,我又回到了教室。教室里燈光明亮,課桌上正擺放著一本羅曼·羅蘭先生的《名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