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著名的古典文論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于是,王國維提出了他著名的讀書三境界。
王國維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比喻做學問之前,先要有思想準備,看到學海無邊、知識無涯,從而激發有志青年奮斗并為之獻身的精神和勇氣,同時又感慨自己的學問之不足。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比喻開始讀書做學問為有所收獲,要刻苦攻讀,不怕艱苦,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最高目標,孜孜不倦,縱然是身心交瘁,殫精竭慮,“人比黃花瘦”,也矢志不渝,在所不惜。第三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無夕》)比喻經苦讀鉆研,一旦你歷經艱辛,“九死而未悔”之后,突然有所發現有所得的時候,你就會體會到人生莫大的幸福和快樂,其樂融融。
無獨有偶,學者孫遜也提出了讀書三境界。不同的是,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是針對學者治學從渴望、奮斗到成功,其間所經歷的異常艱辛的真實寫照。孫遜所提出的讀書三境界則有所不同,他是針對讀書的目的而進行的分類。
孫遜的讀書三境界,即第一境界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辛臺折楊柳,春日路旁情。”(崔國輔《長樂少年行》)這是消遣性讀書;第二境界是:“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王績《野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這是功利性讀書;第三境界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這是積累性讀書。
這里,王國維和孫遜所采用的都是集句的方法,即集前人詩句或者詞句。集句又主要指集律詩和詞中佳句,而自由體詩句恐怕出于“太”自由和“年輕”的原因,則很少見到集之而成詩。集句詩是詩之一體,最早見于西晉傅咸的《七經詩》,文天祥的《集杜詩》二百篇最為出名。王安石后來采用集句作詞,形成集句一體。
尤其是王國維對讀書三種境界的論述,十分精妙。他所引用的三句詞,本來是描寫愛情的,但王國維通過集句方法進行重組,從而十分精辟、形象地揭示了立業、求知的客觀規律,即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窄到寬、由必然到自由的艱苦跋涉,“曲徑通幽”的過程,充滿了“山重水復”與“柳暗花明”的交錯更替的美好歷程。王國維借用他人的詩句,通過自己的重新思維、組合,從而把作者原有詩句的意境進行無限延伸,使其意境在重組中得到升華,從而激勵著有志青年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