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棍(RODS),一種神秘物體,在人們眼里它來無影去無蹤。說它是昆蟲,它卻擁有160公里的飛行時速;說它是一種飛行器,它卻擁有撲動的翅膀和驚人的智能……”
——網絡上飛棍迷的描述
繼飛碟之后出現(xiàn)的“飛棍”,經世界各大網站、媒體頻頻“曝光”,立刻成為UFO迷的新寵。他們將飛棍吹得神乎其神——畢竟外星人與飛碟的話題已經討論得太久,不再讓人感覺新鮮與好奇,飛棍的及時出現(xiàn)正好點燃發(fā)燒友們沉寂多年的熱情。飛棍是生物還是飛行器?地球生物還是天外來客?是幸存至今的史前生物還是新型變異昆蟲,又或者是正常進化而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某種生物?大家爭論得熱火朝天。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我們身邊,卻有人揭開了飛棍的神秘面紗。這樣一來,很可能使所有人相信的“‘飛棍’ 就是一種類似UFO的不明飛行物”的神話成為“泡影”。
西湖邊偶然拍下“飛棍”
事情還要追溯到2002年的農歷八月十六,即中秋節(jié)次夜。當晚杭州一名生態(tài)動態(tài)攝像師祝辰洲,在西湖邊拍攝“滿月下的鸕鶿”。像往常一樣,他順便拍了一段月亮的特寫,不經意間,他發(fā)現(xiàn)月亮“中間”有一只小鳥瞬間飛過,當時他也并不為意,只感到是個難得一遇的鏡頭。
2005年4月,一位北京來的朋友看了這段片子后,卻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興奮,他認為,那飛過月亮的就是傳說中的“飛棍”!這位朋友恰好看過中央電視臺《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3月初播出的一部關于《飛棍:未被公開的UFO檔案》的片子,以及美國《神秘的飛棍》的錄像。
“飛棍”?對于祝辰洲來說,還是個頭一回聽說的新名詞。但在朋友有鼻子有眼的描述下,祝辰洲也對“飛棍”進發(fā)了強烈的好奇心。他上網搜到了500余項符合“飛棍”的查詢結果,如果輸入英文“flyingrods”,更是跳出了43.5萬項之多的相符查詢結果,還有一個專門的“flyingrods”網站。
祝辰洲道破“飛棍”內幕
根據外界種種關于“飛棍”的描述,祝辰洲綜合了“飛棍”十大特點,再結合自己的實踐檢驗與專業(yè)知識,把“飛棍”的神秘面紗層層揭開。他寫下了破解神秘“飛棍”的全過程并提供了證據照片。
破解證據一:調查歸納篇
祝辰洲總結出來的“飛棍”十大特點:
1.從未被肉眼看見。肉眼不能看見有幾種可能,如: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極高速運行,全透明等,但大家忽略了另一種可能,就是看到的和拍到的不一樣。人眼可以很快跟蹤物體飛行,并且對影像的感覺是連續(xù)的,不像攝像機是一幀幀拍攝的,所以,人眼可以準確感覺到飛行的小蟲,而攝像機拍出的就可能是“飛棍”和“無翼飛棍”。
2.在大量影視片和少量照片中出現(xiàn)。影視片僅僅是在逐幀或極慢速播放時才能看見。“飛棍”拍攝需要“撞”上,所以影視片中被“撞”的機會要比照片多許多,另外,由于一般“飛棍”掠過畫面都是以幀來計數的,正常播放在畫面上僅僅是一閃而過,人眼很難看清。而逐幀播放時,“飛棍”就出現(xiàn)了。其實,只要正常播放,“飛棍”給人的感覺就是蟲!
3.高速飛行,據稱有人計算出飛棍時速達到160公里/小時至10000公里/小時。對于一個肉眼沒有看到過的,離鏡頭有多遠都不知道的東西,僅根據拍攝幀數——一個時間參數就算出的速度怎么能作數。那么我如果拍攝一只小鳥,掠過月亮停在一棵樹上,是否我就能夠算出小鳥從月亮飛到地球的速度呢。
4.具有智能,飛行中可以避開障礙物。蟲子或小鳥當然會避開障礙物了。
5.有兩種形式,對稱翼式“飛棍”和不對稱翼式“飛棍”,翅膀的數量是從兩對到無數對不斷變化。如果拍到的是小蟲側面,就是非對稱翼式“飛棍”,如果拍到的是背部或腹部,就能出現(xiàn)對稱翼式“飛棍”,不同曝光時間,或蟲子的撲翼頻率不同,就可以拍出不同對翼數的“飛棍”。
6.沒有一張真正清晰的照片或畫面,沒有任何圖像顯示該物體有眼睛腳爪,也沒人看到它的翅膀和表皮質感。怎么可能要求一張移動軌跡照片出現(xiàn)質感呢!
7.世界各地無處不在。昆蟲、小鳥當然無處不在。
8.從未有活體或尸體被發(fā)現(xiàn)。昆蟲、小鳥死了后也不可能被拍成“飛棍”。
9.照片、單幀畫面的真實性不容置疑。照片、攝像全部都是真實的,但“未經偽造加工的影像就是完全真實的影像”嗎?這正是攝像機、照相機跟人們開的玩笑。同樣真實的影像還有“火棍”——汽車燈光軌跡,大家看到的就應該比較多了。
10.從未被跟蹤拍到。如果被跟蹤,拍出來的就是一只小蟲或小鳥,只有掠過鏡頭,拍出來的才有可能是“飛棍”。
結論:“飛棍”是飛蟲或飛鳥在攝像機或照相機上留下的一段軌跡。
破解證據二:實踐篇
為了檢驗自己的結論,祝辰洲用攝像機、照相機在昆蟲飛舞最集中的地方——養(yǎng)蜂場拍到以下影像:
A. 用1/45秒速度捕捉到了多翅膀“飛棍”;
B.用后簾同步閃光拍攝,拍到的“飛棍”和它的制造者——蜜蜂。1/45秒拍出的是“飛棍”,在拍攝結束時閃光燈用大約1/1000秒拍攝到了蜜蜂的真實形態(tài)。
這證明飛行中的昆蟲(蜜蜂)完全可以在較慢的快門速度情況下曝光成“飛棍”樣物體,也知道了蜜蜂可以在1/45秒之內撲翼6次。至此,祝辰洲的結論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得到了證實,飛棍的鬧劇也就此劃上了句號。一切看起來神秘的東西,只不過是我們在認識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偏差,只要抱著科學的態(tài)度,終會為神秘事件找到合理的科學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