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多如牛毛,歸納起來有十:
1.從讀書時出聲與否來看:朗讀與默讀。朗讀是閱讀的起點,默讀是朗讀的發展。朗讀時,“發聲”這個能動因素和“耳聽”這個被動因素同時刺激大腦,有助于記憶。同時文字經過耳朵的考驗,才使人注意其音韻之美,因此讀詩歌,最好用朗讀。
2.從讀書的廣度和深度來看:泛讀與精讀。泛讀注意面,解決“博”的問題;精讀注意點,解決“專”的問題。泛讀就是泛出專業門外,泛到百家門前,“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溶鑄百家,擷采英華”。精讀就是“聚焦”,攻其一點,步步深入。
3.從讀書的速度來看:慢讀與速讀。通常慢讀與精讀,速讀與泛讀聯系在一起,該快該慢取決于閱讀的目的和讀物的內容。從閱讀心理講,大腦處理文字信息的速度,遠遠超過閱讀時眼球移動的速度。應該先提高慢讀質量,做到目不斜視,心無旁騖,然后逐步加快讀書速度。
4.從讀書時感受器的使用來看:視讀與聽讀。由于信息載體的變化,讀者接受信息的方法正在變化,由傳統的以書刊為對象的視讀,向以聲像資料為對象的視聽讀或聽讀發展。聲像資料通過聲頻和像頻向讀者傳遞信息,生動活潑,引人入勝,能起到書刊起不到的作用。
5.從讀書時心理反應來看:冷讀與熱讀。冷讀包括精讀、慢讀,偏重于理智,熱讀包括泛讀、速讀,偏重于感情。古人說“《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熱讀?!苯袢苏f“人間閱盡滄桑感,冷讀《紅樓》事可知?!彼^“俯而讀,仰而思”,以及“熟讀深思理自知”,是熱讀與冷讀的交替使用。
6.從讀物的結構來看:縱讀與橫讀??v讀以時間為經,橫讀以空間為緯,經緯結合織成一個系統地搜求知識的網絡。錢鐘書治學善于打破時間上的古今、空間上的中外、以及學科上的藩籬,方能寫出《管錐編》這樣的名著。
7.從讀物的知識水平來看:淺易閱讀與難度閱讀。要學會一門新知識,先要掌握最淺易的信息。少兒讀物大多深入淺出,圖文并茂,是學習新知識的“入門書”。難度閱讀使人具有新鮮感,有利于激發閱讀興趣和深化思維能力,當你看懂了原來不理解的內容時,你探索未知領域的毅力必將隨之增加。
8.從讀者主體的構成形式來看:個體閱讀與集體閱讀。閱讀本質上是一種個體的智力活動,但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集體閱讀,共同切磋交流,“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可以產生“同頻共振”作用,提高閱讀的效益。
9.從知識儲存的方式來看:內儲與外儲。內儲靠記憶,是離散性的非永久儲存,外儲靠筆記、著作,是集約性的永久儲存。梁啟超說:若問讀書方法,我想向諸君上一個條陳,這方法是極陳舊的極笨極麻煩的,然而實在是極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錄或筆記。
10.從知識的來源來看:讀有字書與讀“無字書”。毛澤東同志主張:“我們不但要讀有字書,而且要讀無字之書。”有字書是從“無字書”來的,前者是流,后者是源。兩者結合,可做到學用一致,理論與實踐產生同步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