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7日上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生,作了一場題為《國際空間站上的AMS實驗》的學術報告。AMS實驗旨在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它是人類首次在太空中使用粒子物理精密探測儀器和技術。按照慣例,一小時報告后,丁教授開始回答同學們的提問。
“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
“不知道。”
“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么經濟價值嗎?”
“不知道。”
“你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
“不知道。”
一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有點意外,但很快場內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丁肇中回答“不知道”時,表情自然、誠懇,絕沒有“賣關子”。
無獨有偶,2002年6月在接受央視記者專訪時,丁肇中也對很多問題坦率地表示自己“不知道”,這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記者無奈,問道:“我發現在咱們談話的過程中,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這次做了正面回答:“是!這確實是事實。不知道的,你是絕對不能說知道的。”
不知道——正是這簡單的三個字激起的強烈好奇心,驅使丁肇中不斷探索宇宙的奧秘,使這位僅用100美元學費念完6年大學的博士登上了諾貝爾領獎臺。而在他的科學實驗歷程中,為人類解開了很多的“不知道”。
在對南航學生的簡短演講中,丁肇中還特別強調:為了“虛榮心”去做科學是很危險的,“過去幾十年間的大部分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我都認識,他們中很少考第一名的,絕大部分都在平均分數線以下,有的還是班上倒數第幾名。能考第一名當然好了,但考試是考以前的經驗和知識,而科學恰恰是質疑前人的知識,通過實驗創造新的知識。”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正如丁肇中所言:不知道的事情絕對不去主觀推斷,對自己不知道的事要有勇氣說“不知道”。這才是求真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