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的孩子不能少喝水
醫學認為,尿床多是由于小兒大腦功能有障礙造成的,因此又稱功能性遺尿癥。引起這種病的最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例如受驚、過度疲勞、來到新環境、不正確的教育等。
如果小兒從小尿床且從未停止過,醫學上稱為原發性遺尿癥或夜尿癥;如果小兒在2~3歲已能控制夜間排尿,但以后又出現夜間遺尿,稱為繼發性遺尿癥。遺尿癥一般到12~18歲后可痊愈。
對尿床小兒矯治不可用限水的方法,因為小兒體內水份占體重比例較成人高,而且對水缺乏的代償能力不足,飲水過少對小兒健康有害。如果白天限水過度,孩子總是口渴,到晚上會大量喝水,這樣,孩子睡覺時尿液也增加,尿床會加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小對小兒進行排尿訓練,根據孩子尿床的情況,白天稍增加飲水量。在孩子要排尿時,讓其憋片刻,以鍛煉膀胱的收縮能力。如果小兒膀胱的功能有所改善,膀胱的儲尿量增加,小兒睡眠時排尿次數減少,尿床就會有所改善。
另外,在保證白天有充足飲水量的同時,在下午4時以后可適當控制孩子飲水量。晚飯不宜給孩子吃水份太多的食物,也不宜吃促使飲水多的過咸的食物。
孩子視力發育1歲最關鍵
從睜開小眼睛到看清大千世界,寶寶的視力發育需要六年的時間。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雖然對光會有反應,但視線模糊,眼睛發育并不完全,視覺結構、視神經尚未成熟,視力只有成人的1/30,只能看清約20厘米距離的事物,大約就是媽媽抱著喝奶的距離。寶寶的視覺能力隨著年齡逐漸進步,到了1歲,寶寶的視力進展為0.1~0.3左右,已經能靈活運用雙眼。從1歲開始,寶寶進入建立立體空間感的黃金時期,他在看得更清晰的基礎上,開始對遠近、前后、左右等立體空間有了更多的認識,再加上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寶寶可以進一步認知周圍世界。寶寶的視力發展一直到6歲才趨于穩定,視力水平達0.8~1.0,基本達到成人水準。由此可見,視覺是嬰兒萌發最遲的一項感覺,又是一旦萌發,發展最迅猛的感覺。
寶寶看得越清楚,對周圍的事物越留意,就能更多更準確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刺激,這是幫助學習和大腦發育的重要基礎。
少兒膳食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
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中國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聯合發布“中國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調查結果提示,我國學齡兒童少年的營養狀況明顯改善,但膳食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為慢性病埋下了隱患。
該報告采用由衛生部、科技部和國家統計局組織開展的全國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對其中6~17歲學齡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狀況進行分析。
該調查顯示,兒童少年膳食結構不合理已成突出問題,與1992年相比,我國學齡兒童谷類、蔬菜攝入量均有所下降,動物性食物消費量明顯增加。在能量及主要營養素攝入方面,脂肪攝入量增加明顯,能量及其他營養素均有所減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顯著下降。
其中,城市學齡少年兒童脂肪供能比為35.7%,遠遠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30%上限;城市學齡少年兒童谷類食物供能比為51.3%,未達到55%~65%的合理范圍;農村學齡少年兒童蛋白質供能比為11.3%,未達到13%~15%的合理范圍。鈣、鐵、鋅和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缺乏在城鄉學齡少年兒童中普遍存在,其中6~12歲男女生維生素A缺乏率分別高達44.7%和43.4%,特別是農村學齡兒童少年,比城市學齡少年兒童高出19.4個百分點。
音樂可以治療 體弱嬰兒
俄羅斯醫學科學院兒科研究所的專家嘗試用音樂治療體弱的嬰兒和未足月出生的嬰兒,結果取得很好的效果。
兒科專家指出,樂曲能夠作用于人腦中的生物節律,從而自然地對人的整個機體產生影響。體弱嬰兒,特別是未足月出生的嬰兒往往存在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及腸胃系統發育障礙的問題,而利用音樂可使其功能逐漸趨于正常。例如:這類嬰兒中為數不少的呼吸節律不到30次,而正常嬰兒每分鐘約40次。讓這樣的嬰兒經常聽節奏明快的樂曲,最后他們的呼吸及節律會加快,肺功能趨于正常。對接受音樂治療的嬰兒的血液化驗表明,適合的樂曲能影響他們的機體組織細胞,改善細胞的代謝過程。
兒科專家同時指出,為嬰兒播放音樂的時間每次不超過10分鐘,并且絕不可以給嬰兒戴耳機,以免損傷其嬌嫩的聽覺器官。莫斯科的兒科醫生在用音樂為體弱的嬰兒治療時選用古典音樂。由于嬰兒神經系統的特點,適宜讓他們聽取莫扎特的搖籃曲和柴可夫斯基的華爾茲舞曲。
多吃蔬菜能穩定兒童情緒
如果您的孩子經常動來動去、無法安靜地待在一個地方,那可能就是新加坡兒科專家正在研究的“情緒不穩定兒童”。
專家們發現,兒童的情緒不穩定大都是偏食所引起。不喜歡吃蔬菜的兒童往往會出現情緒不穩定。分析表明,各種新鮮蔬菜中含有的礦物元素鉀,能鎮靜神經,安定情緒;相反,動物性食物和食鹽、味精之中的鈉,會使神經興奮。另外,體內過剩的鈉能否順利排泄出去,鉀亦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平時不喜歡吃蔬菜的孩子,通常無法攝取足夠的鉀,因此,多余的鈉無法完全排出,殘留在體內,變成導致情緒不穩定的潛在因素。
要讓孩子喜歡吃蔬菜,家長一定要多動腦筋,變化烹飪方式,吸引孩子多吃蔬菜。
赤腳活動可增強兒童體質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愿讓孩子光著腳到處跑,理由大概是擔心孩子會把腳劃破,尤其是對待女孩子,不但害怕劃破腳,還擔心經常赤腳會影響腳的美觀。其實,從健康角度講,讓孩子赤腳玩耍大有益處。在日本的幼兒園、中小學校里,經常可見到成群結隊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赤著腳,繞著操場或沿著走廊有組織地進行慢跑運動。這就是20多年前就已興起、現已風靡日本的“赤足訓練”。實踐證明,孩子赤足訓練一段時間后,絕大多數體質增強了,身高、體重增加了,連傷風感冒也很少發生。
人的腳是由多塊骨頭、肌肉、肌腱、血管、神經等組成的運動器官。腳上匯集著6條經脈的66個穴位,并有許多與內臟器官連結的神經反應點,所以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腳是人體之根,腳部血液循環的好壞,與腦、骨盆內的血液循環密切相關。孩子經常赤腳活動,有利于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并調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提高機體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能預防神經系統和心腦血管病。赤腳對鍛煉踝關節的柔軟性也至關重要,若踝關節僵硬或柔軟性差,人在活動時不僅易疲勞且極易跌倒,在走路較多的情況下,足弓會變硬甚至變形。孩子經常赤腳活動,還可以滿足孩子喜歡光腳的愿望。大多數孩子活潑好動,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孩子鞋內又潮又悶,而孩子皮膚嬌嫩,對細菌的抵抗力差,赤腳可以減少因穿鞋不當而引起的雞眼、腳癬、腳部軟組織炎癥等。
父母不妨讓孩子光腳在大自然中鍛煉鍛煉,只要提醒他們注意安全,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