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小美跟玲玲是鄰居,兩個人相處得極好,平時兩家人也互相往來,假日時常常讓孩子玩在一起。這一天,小美到玲玲家玩,玲玲正開心地 替她的新洋娃娃打扮著。小美伸手就搶娃娃,她說:“我也要玩。”玲玲緊抓著娃娃不放,大喊:“這是我的。”小美流下眼淚,哭哭啼啼地找媽媽去。小美的媽媽忙著安撫玲玲,一邊說著:“不哭、不哭,我們等一下也去買一個。”
玲玲的媽媽則是一臉尷尬,大聲斥責(zé)玲玲:“就給她玩一下吧,你看她哭得多傷心。你要是不給她玩,以后再不給你買玩具了。”嚇得玲玲眼淚也流下來了,一邊哭一邊心不甘情不愿地把她的娃娃遞給小美。
這樣的情景對許多家有三歲孩童的父母來說,也許不覺得陌生。兩方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對對方不好意思,有的家長就處罰不愿分享玩具的一方;有的家長會中途介入,硬是要求孩子輪流玩,像是:“一人玩兩分鐘,大家都可以玩。”然后家長像是個公平的執(zhí)法者,時間一到就要孩子把玩具交給對方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搶玩具是個難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索性就放著孩子哭鬧,不去管他們;有的家長感到陷入兩難的窘境:一來覺得這是個好機(jī)會教育孩子體貼他人,學(xué)著分享玩具;一來又不想剝奪孩子擁有玩具的權(quán)利,勉強(qiáng)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究竟該怎么做才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呢?
首先,家長們要了解對于三歲小孩而言,不愿意分享玩具是正常的行為,因為搶玩具而哭鬧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分享玩具,而是需要大人的教導(dǎo)。
前段故事中,小美的媽媽借著說等一會要去買一個新玩具給她,并不是很恰當(dāng)?shù)恼f法,因為一來會使得玲玲的媽媽感到尷尬,再者會使孩子以為哭鬧就能得到新玩具。玲玲的媽媽用恐嚇強(qiáng)迫的方式,要求玲玲分享玩具,也不是理想的處理方法。因為這會使得玲玲感受到不被尊重,也感受不到分享的真正快樂。雖然玲玲的媽媽試著要玲玲“看”到小美的傷心,但是玲玲的媽媽卻忽略了玲玲本身的感受。
如果小美的媽媽可以跟玲玲的媽媽一起處理這件事,可以“化危機(jī)為轉(zhuǎn)機(jī)”,使兩家孩子都學(xué)到一些社交禮節(jié)。譬如說,先指出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完全合理,可以被大人了解,但卻不是被大人鼓勵的行為,然后用小孩可以理解的語詞,說出為什么這樣的行為是不被鼓勵的。譬如媽媽可以對玲玲說:“小美是我們的客人,你覺得對客人大吼大叫是有禮貌的嗎?”或者是說:“如果你去小美家,你希望小美這樣對待你嗎?”小美的媽媽可以說:“那是玲玲的玩具,我們可以問一下玲玲肯不肯借我們玩一會兒。”或者是說:“小美,我知道你很想玩那個娃娃,可是硬搶或者是哭哭啼啼地要,都不是借娃娃玩的好方法。”然后,小美跟玲玲的媽媽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想一想解決方法,提出解決的方案,譬如說:“如果我們輪流玩一會兒這個娃娃,你們覺得怎么樣?”或是“讓我們一起看看玩具箱里還有什么可以一起玩的,好不好?”接下來,要讓兩方的小孩子選擇他們共同喜歡的解決方案,家長要站在輔導(dǎo)的立場,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體諒對方的心情,也珍惜同伴一起分享、一起玩的時間。
美國《兒童》雜志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教導(dǎo)孩子在小客人來訪時分享玩具,并尊重孩子有權(quán)不分享他想要獨享的玩具。這方法是這樣的:在確知家中即將會有小訪客之前,提前跟孩子談一談,讓小孩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愿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允許他事先將他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不去分享。這樣一來,當(dāng)小客人來訪時,應(yīng)該就不存在因為不愿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fēng)險了。那么,如果在揀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愿意分享時,家長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某某某家中,發(fā)現(xiàn)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傷心,覺得不好玩吧?”由此讓孩子理解適當(dāng)?shù)拇阎馈?/p>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父母不要以為敎過一次之后,小孩子就會一直記得如何“分享”,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不需要一再教導(dǎo)”,這是不實際的想法。三歲的小小孩需要反復(fù)教導(dǎo),耳提面命,而且需要有機(jī)會練習(xí)他們從父母的教導(dǎo)中學(xué)來的經(jīng)驗。敎孩子分享玩具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這樣,要養(yǎng)成一個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孩子,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