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到三歲,開始有了占有欲,為了把一種無私的情懷植入孩子幼小的心靈,我給她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孩子當然不懂—種謙讓精神對人生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于是我編造了—種說法來引導她,我說孔融因為具備這種謙讓精神,所以長了一頭漂亮的長頭發,扎出兩個好看的小辮,于是孩子很高興地答應以后要學孔融,目的當然是—頭漂亮的長頭發。
決定要學孔融后,孩子有了可喜的變化,在家里吃東西時,她常常把好的大的讓給我或是她媽,即使忘了,在我們的提醒下她也會立即改正。每當此時,我們也會及時地稱贊她頭發已變長變黑,以資鼓勵。
可有—天發生的—件事讓我不得不重新考慮這種教育的正確性。孩子在活動中心跟小朋友玩,我過去找她,卻看到她被一群小朋友圍在中間,很老實地任其他孩子從自己口袋和包里拿走好吃好玩的東西,受氣的樣兒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把孩子領回家后,問她為什么任他們欺負而不敢還手,孩子告訴我她在學孔融,想長一頭漂亮的長發,我不禁愕然。
我想起了—位美國父親教育孩子的事,孩子—件新奇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奪走了,他對父親哭訴,這位父親給他的答復是自己想辦法奪回來,那件事的結果是他的孩子出去一陣子后鼻青臉腫地回來了,手里拿著那件玩具,美國孩子因為自己動手奪回了玩具而受到父親的表揚和鼓勵。
不是因為崇洋媚外,也不是對孩子失去責任感,而是不想讓孩子成為—個只具備謙謙君子之風的受氣包,我終于在仔細考慮后很抱歉地告訴孩子:爸爸以前騙了你,以后別學孔融了,孔融是個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