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冬天來了,由于戶外天氣寒冷,兒童大多停留在室內,因此活動量減少,導致四肢的血液循環不暢,熱量減少,很容易發生手腳凍瘡。因此,應提前做好預防工作。
1.在寒冷的天氣門窗要關閉,加上棉門簾,營造一個防凍的環境;
2.給孩子穿上棉鞋、棉衣、戴上手套或圍巾等保暖衣物;
3.不要穿太硬太擠的鞋;
4.不要在冷風里站立不動,要活動手腳;
5.盡可能不要讓浸濕的手腳等部位受冷風的吹襲;
6.衣服弄濕時要及早更換干衣服;
7.天氣好時,要多到戶外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當兒童發生凍傷時,應立即進行救治。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進行:
1.盡快幫助患兒脫離寒冷環境,把他抱進室內后,迅速脫去冷濕或緊縮的衣服和鞋襪,蓋上棉被進行保溫。
2.對于全身凍傷患兒,如果有呼吸心跳異常,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壓。
3.迅速復溫是急救的關鍵。采用40℃~42℃恒溫熱水浸泡,在15~30分鐘內可使體溫迅速恢復正常,判斷標準為皮膚潮紅,肢體有溫熱感,即可停止。注意浸泡時間不宜過長,水溫不宜過高。復溫期間可對肢體進行輕柔的按摩,但千萬不要進行太急劇的按摩,以免引起皮膚潰爛,同時急劇的加熱會影響治療效果。
4.可給患兒服用熱飲料及含有高熱量的半流質飲食,如熱牛奶等。
5.對于較輕的局部凍傷可外用凍傷膏等藥物涂于患處,有破損者可定期去醫院換藥治療。
6.對于潰爛而且易感染的凍傷可口服抗生素,并在患處涂含抗生素的凍瘡膏,以助恢復。
如何給寶寶降溫?
寶寶經常半夜發燒,我們做父母的白天要上班,晚上三更半夜還要被寶寶折騰得上醫院,請問為了方便起見,能否向我介紹幾種比較實用的降溫方法?
答:發燒是幼兒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機體與致病作斗爭的一種防御反應。但持續高熱使代謝更加旺盛,耗氧量增高,易導致腦缺氧,甚至發生高熱驚厥。當患兒體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必須及時進行物理降溫,以防高熱造成各種不良后果。物理降溫的方法很多,應根據幼兒的情況來選擇,這里我介紹幾種比較實用的降溫方法!
◆如果發燒者是新生兒,可采用散包降溫,打開包被,松懈衣服,但不脫去衣服。同時可多喂溫開水,也可用溫水洗澡。禁止用冰袋冷敷、酒表面擦浴等。
◆2歲以內的幼兒應首選溫水擦浴,也可在任何年齡選用。水溫在32℃~36℃之間(以手腕內測試不燙為原則),從四肢到全身均可擦。溫水擦浴,可使皮膚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達到散熱的目的,而且患兒也感到舒適。同時方便、經濟、效果好,無危險性。
◆溫濕敷,即用毛巾浸于35℃左右的水中,取出后擰去水分,敷于額頭,每10~15分鐘更換一次。
◆2歲以上幼兒可用酒精擦浴。用紗布蘸取30%~50%溫水酒精(75%的酒精加一半溫水),反復擦洗腋窩、腹股溝區、肘窩、頸胸、后背及手心等血管豐富的區域,達到蒸發降溫的目的,擦浴時要避開幼兒心前區,觀察面色變化,30分鐘測體溫一次,以防著涼和降溫過度。
◆頭枕冰袋。頭枕冰袋可降低顱腦溫度,有減少代謝及耗氧、保護大腦的作用,但在新生兒禁用。
◆冷鹽水灌腸。在持續高熱、體溫達40℃以上,其它降溫效果不佳時,可用醫用的等滲鹽水300~500毫升灌腸。
物理降溫應該注意:有出血傾向的患兒如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禁用擦??;降溫要適度,一般體溫降至38℃左右即可,并要注意密切觀察病情,以防降溫過快過低引起虛脫,降溫時要注意多飲水。
關注寶寶的髖部
我家寶寶15個月了,一直都不愿意扒開腳坐兒童用的坐便器,最近一次換尿布時,突然發現他的左右小PP大小不一樣。當護士的朋友說可能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請問這種病應該怎樣治療和護理?
答:懷疑自己的寶寶可能是髖關節脫位的話,就快點帶寶寶到醫院看看吧。越早確診治療,效果就越好。根據寶寶的月齡和脫位情況,專業醫生會給出不同的治療矯正方案。
◆不同情況針對治療
月齡較小的寶寶,可以用Pavlik吊帶矯正,爸媽經常把寶寶背在身后,或讓寶寶坐在爸爸的肩膀上做騎馬的游戲,都對寶寶的髖關節復位有好處;如果脫位角度比較小,或者是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用特制的金屬支架固定一段時間就可以了;年齡相對來說比較大的寶寶,或者脫位情況比較嚴重的,就要進行內收肌腱松解的手術了,并且還要上3個月左右的蛙式石膏,再換用金屬支架固定矯正。
◆保持小PP干凈干燥是要點
爸媽平時在照顧髖關節脫位的寶寶時,一定要保持寶寶小PP的干凈和干燥。特別是上了石膏的寶寶,要石膏清潔干燥,不要讓石膏被寶寶的大小便污染。
使用金屬支架矯正的寶寶,要注意使用支架的地方,因為寶寶的皮膚比較嬌嫩,要小心因為摩擦而受傷。所以下肢皮膚要保持干凈,爸媽可以用一些干凈的紗布、棉花墊在寶寶的褲子和支架中間的部位。
寶寶每次便便之后,一定要及時更換尿片,可以用濕紙巾輕輕擦拭寶寶的小PP和周圍的皮膚。涂些凡士林之類護膚品,預防皮膚濕疹及寶寶“紅屁股”的發生。
換尿片時,注意千萬不要用手提起寶寶的兩只腳,而應托起寶寶的小PP,從寶寶的胯部更換尿布。最好把尿片包成三角式,這種樣式寶寶是最舒服的,墊的時候可以讓寶寶的兩腿保持外展蛙式位。一定不要把尿片包得太緊,包太緊的話,髖部處于伸直內收的狀態,且無法活動,就更難復位了。另外,要把尿片比較厚的地方墊在寶寶小便的地方,男寶寶在前,女寶寶在后面。如果在給女寶寶把尿時,注意要把寶寶的臀部抬高,會陰部朝下,這樣比較好。
髖關節脫位可是件大事,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對寶寶的一生都會有影響。不過,只要治療得當,護理得法,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服維生素C制劑能代替吃水果嗎?
我的孩子從小就不喜歡吃蔬菜和水果,聽說吃維生素C可以達到和吃蔬菜水果一樣的效果,請問是這樣嗎?服維生素C制劑真的能代替蔬菜、水果嗎?
答:服維生素C制劑不能代替蔬菜和水果。經常見到父母因孩子不愛吃蔬菜、水果,而以果味維C代替,加之果味維C的味道好,有的小孩經常一連吃上四五片,這樣做并不好,理由是:
◆蔬菜、水果中的天然維生素C是以兩種物質即維生素C與維生素P組成的狀態而存在的。在人體中,維生素P起著協助維生素C發揮效力的作用,而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是純藥物制劑,效果遠不如天然的好。
◆服用維生素C藥片往往劑量偏大。如果長期服用,可能體內生成大量草酸,成為腎臟草酸鹽結石的潛在危險。而吃蔬菜、水果卻不至于使尿中草酸過高。
◆蔬菜、水果除提供維生素C外還可提供胡蘿卜素、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同時也是纖維素的主要來源。纖維素對經常吃精細食品者以及兒童來說也是一種營養成分,它可促使糞便形成,是便秘的克星。
◆品嘗各種形狀、不同顏色、不同味道的蔬菜和水果,是人生的一大樂趣,是豐富生活內容的組成部分,兒童也不能缺少。
其實,媽媽們可以將蔬菜變著花樣地做給孩子吃,或者將蔬菜剁碎放進粥里,或者將蔬菜做成各種餡料包在餃子包子里給孩子吃。水果也可以做成顏色鮮艷的水果沙拉等易于孩子接受的食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接受蔬菜和水果了。
孩子把異物吃進嘴里怎么辦
我的孩子在幼兒園睡午覺時,因為睡不著,手里拿了一塊小磁鐵在玩。結果不小心將磁鐵吃進了肚子。為此,我們全家都很擔心,請問我該怎么辦?
答:孩子將磁鐵吃進了肚子,家長不要首先亂了手腳,要鎮靜。先穩定孩子的情緒,然后可以按照下列步驟進行:
◆不要太緊張,因為異物進入胃不像異物進入氣管那樣會引起呼吸障礙,對生命的威脅不是很快。
◆不要亂用藥物或吐瀉劑,不同異物的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不要強行刺激使異物吐出來,有時反而會發生誤吸入氣管的危險,所以應小心處置。
◆及時去醫院接受醫生的診治和X線的檢查,確認異物位置后再采取正確的方法處理。如果是小東西,除了尖銳的之外,絕大部分會與食入胃中的各種纖維食品混在一起,而自然地被排泄出體外。
◆如果進入胃中的東西未被排泄或者引起腸管的損傷等事故時,要進行手術取出異物。
◆如果是誤飲毒物、藥品或農藥等液體時,應到醫院按照服毒的處理步驟如洗胃、灌腸等治療。
孩子雙手經常出汗怎么辦?
我家孩子的手愛出汗,特別是在拿筆寫字,畫畫兒,或者做手工時,汗出得更多。經常要用手絹擦。為此,我們也找了好多的醫生為她治療,但就是不見效果,請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答:正常情況下,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可以幫助調節體溫,滋潤皮膚,但如果手不能控制地過多出汗,就會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手心出汗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小,出汗嚴重發展為“手汗癥”病癥的,比例大概在5%以內,而這種病癥所造成的困擾更大。
小孩手掌多汗,與身體其他部分出汗不同。 其他部分出汗,是因為熱,越熱汗就越多。
手心出汗,與身體素質、內分泌等等都有關系。身體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應該是干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沒有汗,手心卻滿是冷汗,感覺冰涼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如果你的孩子手心出汗的同時很怕冷,并且冬天手腳冰涼的話,則是體質虛寒的表現。多吃些溫補的食物調理身體,還要加強鍛煉,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應該會有不錯的效果。
該癥狀的出現可能與遺傳有關,是人體體質的問題,對健康沒有直接影響。一般來說,中、輕度手心多汗者,可吃些清熱健脾的東西。夏季應多吃些清熱解暑、消化健脾的東西,才能較好地抵制濕熱,減少手心的出汗次數和數量。中、重度手心多汗者在祛濕熱治療達不到良好效果時,應該選擇手術治療,但進行手術有一些禁忌,選擇前需要征求醫生的意見,根據自身狀況進行。
當傳染病流行時重要的是什么?
在傳染病流行時,人們最自然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保護好孩子不受感染。怎樣使孩子不受感染呢?
答:要使孩子在傳染病高發時不受感染,最重要的是增強體質,預防感染。預防傳染的方法:
講究衛生。講究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是預防傳染病的流行和發生的重要措施。對于每個家庭來說,首先要保持室內外衛生,保持孩子個人的衛生和好的衛生習慣。經常到外面曬太陽,每天要進行一定的鍛煉。達到能夠每天有一次日光浴和空氣浴,使身體處于最佳狀態而不易得病。同時還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使孩子在好的環境中生活。
保持孩子胃腸功能的正常。做到食飲有節,不吃油膩不好消化的食品,保證一日三餐正常進食,要合理搭配飲食。早上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以適應孩子白天活動量大,消耗多,晚上睡眠早,胃腸需要休息的特點,來保持生長發育的需要,也不妨礙胃腸的休息。否則胃腸中會積累大量不能及時消化的食物,而產生積滯不化的病理停滯,這些未被消化的積滯就會變化成痰,積久而化熱。痰熱在體內存在而成為致病因素,當外界有傳染病病毒流行時這些孩子是最易被傳染上了。孩子起居要有常,我們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有些家長喜歡夜晚帶孩子外出游玩,直至深夜,使孩子處于興奮和疲勞狀態,這時孩子身體的抵抗力是最低,也是最容易得病和被傳染上傳染病的時候了。
隔離預防。孩子在傳染病流行時,可發生傳染。這時患病的孩子除了需要積極的治療外,還必須隔離。患兒應另住一室,禁止與他人接觸;特別是健康的孩子更應該禁止與傳染病患者接觸,以免受到傳染。更應該注意的是,如果當地有傳染病疫情時,流行較廣的地區,孩子家中有人接觸過病人時,這時家中的人雖未發病也應隔離。在流行傳染病季節,不應當帶孩子到疫區或到公共場所活動,以免為病邪所傳染。
消毒防疫。利用藥物進行定期的家庭消毒,主要對于家具的消毒和室內空氣的消毒。如果飲水條件不好時就更要對飲水進行消毒。
藥物預防。藥物預防有外用法和內服法。外用藥有涂鼻法,是以藥粉或藥液涂于口鼻之內,以預防時疫傳染的方法。內服藥物以預防時疫,這個預防方法用之很廣。中醫歷代醫家記載有關內服藥物防疫的藥方。